有些深刻總是無需多言,一個笑容就足以一生感動。在【麥迪遜之橋】
中,這就是全部了。

【麥迪遜之橋】1995年克林伊斯威特的作品,
相隔13年華納發行了寬螢幕版的DVD即使早已不知看過幾回,還是會有想看的衝動。前天睡前再次複習了這片,果然還是換來了隔天上班眼睛紅腫的神情(對,哭出來的現象);但,一切都很值得。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看完《派特的幸福劇本》的那晚走出戲院,我跟同行的香功堂說,其實有點失望。對於電影中女主角愛上男主角的那個執著我似乎無法感同身受。於是我問香功堂說,蒂芬妮是哪時愛上派特的?香功堂告訴我,那一晚派特對帝芬妮說出那句「可是你老公死了耶!」的時候,蒂芬妮用力縮了一下脖子的那個瞬間她就愛上他了。香功堂對我說,一句可以說出真正別人無法碰觸禁區的話足以融化一切。看完電影隔了五天,我忽然感到龐大的溫暖。


《派特的幸福劇本》很好看至少對我來說是慢慢發酵的)。可是這卻不是一部全世界的人都會覺得它好看的電影。應該這樣說,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幸福的話,那你大概無法被這部電影感動;然而,如果你對於幸福感到無謂的話,那它同樣無法感動你。可是,如果你認定自己是一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的人的話,那《派特的幸福劇本》絕對會讓你感動到亂七八糟。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賽德克巴萊

一口氣連續把《賽德克.巴萊》上下集看完,整整五個多小時,從早上10點半看到下午三點半。走出戲院時腦中千頭萬緒,有點像是這明明是個所有人都該知道的一段歷史,但為什麼我竟如此陌生?關於20元硬幣上的頭像,直到魏德聖拍了《賽德克.巴萊》,我才真正算是「認識」。如果說《賽德克.巴萊》教我上了最重要的一課,那我會說它開啟了歷史的一扇窗,讓我們開始認識了一個事件,進而對它產生好奇而開始深究。然後我們開始逢人論述,在口耳相傳中把歷史繼續說下去。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


前陣子因為配了付粗框眼鏡,加上這陣子又趕了台北藝術節
45場的表演。這樣的行徑讓人(不要懷疑就是大來華展電影的瑛小姐)疑似我是一個文青。當然,這立刻遭到我極力的否認!(認識我的人就知道我根本不是什麼文青,我還比較像文英勒!)於是,瑛小姐傳來據說是流傳於ptt的一份問卷,可以檢視出你是否擁有文青特質。只要相符題目越多,你就越靠近真實文青;反之相符題目越少,那你可能就是一個假掰文青了!雖然我一定是個假掰文青,但爲了驗證此說法,那就讓我來作答一番吧!測驗開始,Let’Go

PTT你有文青特質嗎之46問】:測驗開始
文青都愛村上春樹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

艾莫西_《超時空攔截》(Predestination)

The man who ruined your life. If I can guarantee you can get away with it, would you kill him?

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之父海萊因在195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All You Zombies〉的電影《超時空攔截》,被譽為最難搬上大銀幕的科幻作品之一。並非因為描述的時空很複雜,而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很不可思議的概念,關於人的起源,或者是說一個思想(一個執著)的到底是從何時開始。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影涉人生】再怎麼親近也無法跨越的距離:《壁花男孩》(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其實進場前我以為這是一部會讓我捧腹大笑的YA電影,之所以帶著一包衛生紙純粹是因為我感冒。沒想到我走出戲院一整包衛生紙都空了,大概只有三張用在鼻水上,其他的都給了眼淚。《壁花男孩》讓我流淚的原因很奇妙,在許多細小的片段中,召喚了我的青春,甚至是一模一樣的回憶。我不確定《壁花男孩》對多少人來說會是一部很動人的電影,但它鐵定會成為某一部份人心目中深刻難忘的作品。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影涉人生】既苦澀又甜美的樂觀:《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

還記得《大亨小傳》是當年高二暑假的選讀課外讀物。當時之所以選《大亨小傳》很單純因為大跟小這兩個字的對比讓我感到有趣,當然當年慘綠青春必然伴隨資質駑鈍,不甚了解費茲傑羅筆下的主人翁Gatsby追求的綠光是怎樣一幅無法到達的光景。當年對我來說豪門大概是台大校門,追求不了的境界應該就是數學及格,唯一難忘的則是那些文字中隱藏的樂曲,著迷在那所謂甜美苦澀的想像中。那是一個總在午後把書本擱在床邊沉沉睡去的夏天,怎樣也不怕看不完的《大亨小傳》。理所當然的兩個月,手上握有大把青春。如今看來才明白那就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你可以選擇大聲咆哮
也可以選擇咒罵命運之神但到了最後你終究得看開。」【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電影從反方向的鐘開始,一個臥病在床的老婦,堅持要女兒讀一本日記給她聽。日記裡寫著一個男孩,生理上是由老而逐漸年輕的逆向成長。這個看起來像老頭但心裡是個孩子的男孩,在母親難產死去後被親生父親遺棄,但卻被一個好心的黑婦收養,孩子被取名叫班傑明。班傑明的成長背
景,從養老院開始。始終都不覺得自己與別人有什麼特別不同之處的他,直到某日,他把自己似乎越來越年輕的跡象告訴了一個老太太,老太太告訴他,如果你會越來越年輕, 那你就必須面對看著心愛的人老去卻無法相守的孤。然而,緣份卻如同一場註定發生的意外,班傑明認識了黛絲,他們倆在生命的中途追趕上了彼此的登對外貌,而在那一瞬之後,卻又遠遠各自逆向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鳥人(birdman)


哲學家梭羅曾說,「如果有個人沒有跟同伴們齊步並進的話,也許那是因為他聽到不一樣的鼓聲。」當我看著《鳥人》中的男主角麥可基頓每次出現伴隨著那些鼓聲時忽然想起了梭羅。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蝴蝶效應_艾莫西

【蝴蝶效應】,是我2004整個年度,最喜歡的一部電影。除了他原先最吸引我的科幻題材外,故事的鋪陳是我感到整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因為他不僅把我們常幻想的”假如當初怎樣”的想法拍攝出來之外,更將我們不曾想過的”現在就會怎樣”的結局拍得出乎意料。(此處的結局為我們常幻想的”美好結果”)導演的角度顯而易見,整個故事的架構,想必是聽了太多人常說的假設論(如果當初是/不 怎樣,現在我就會/不會 怎樣)。假如你真有能力可以回到當初作決定的那一刻,這個改變,真的會讓結果有所不同嗎?導演藉由大家常常懸在心中的疑問,透過畫面來為大家解答,也讓看完【蝴蝶效應】的觀眾,像是經歷了一場人生的洗鍊,走出戲院,豁然開朗!

【蝴蝶效應】是藉由一個天生(亦或是遺傳)擁有回到過去改變命運的男主角艾希頓庫奇,為了自己心儀的女孩艾咪史瑪特一次次的想回到過去改變他與她的命運;然而,她回到過去所改變的一個小環節,所導致的後果,完全出乎他(以及觀眾)所能想像的。的確!我們常常設想,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結果一定會比現狀來得好;這是我們以單一事件來看,不過,生活周遭的人際、環境,都是息息相關(這個看法也是我在看完電影後才比較能體會)。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結果,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不滿足的野心,電影中只見男主角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過去,想成就比原先更完美的結果。然而不論他怎麼努力,總是會有那麼一點遺憾,情況不是更糟,就是比原先好一點。他所擁有的記憶越來越少,可以追溯的記憶範圍越來越短,最後,他只能選擇回到最初,作了一個與原先人生完全不同的決定…。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艾莫西_海街日記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這裡真的很像鐮倉。」

彷彿總是著迷在那種自己才懂得的視線中,於是被電影牽動情感。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每一個畫面都帶著飽和能量,招喚著那些我們總習慣藏在心底,無法對著家人當面開口的,那些關於愛的種種一切。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影涉人生】希望與絕望是一體兩面:惡女花魁(SAKURAN)

約莫六年前,當時我還在電台工作,在電影院看了《惡女花魁》,那陣子總共在戲院看了三次。後來的DVD就又不知道看了多少次。我對《惡女花魁》如此愛不釋手的理由,是因為我覺得它是部同時兼具絕望與希望的電影。在我自己的生活定義中,我認為希望與絕望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但鮮少有電影能掌握到這精隨。但《惡女花魁》卻相當神奇的抓到了;最起碼,它完全抓住我了。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共犯》前導海報

「這個房子它不會跟我說話,它只是安靜地等著媽媽回來,於是我也什麼都不說,也只是這樣等著。」


青春期總是苦悶,渴望自由也想愛,想考滿分又想玩;青春期永遠兩難,想有人懂卻搞不懂自己,期待有人陪卻老裝一副無所謂。我們不知道是誰讓我們如此表裡不一,讓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卻無法成為一樣的人?有人從這些詰問走過來了有人卻沒能走過去,在張榮吉的《共犯》中,主角正是那些無法過去的人們。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ヘルタースケルター


抱著對《惡女花魁》的高度期望,當北影公佈片單我第一個列為首選的電影就是蜷川實花的《惡女羅曼死》。雖然全然不知這電影到底再演啥,不過看完日版預告那配上強大釋放力道的主題曲讓我完全中招。畢竟在一攤死海的生活中確實很需要刺激,於是我與《惡女羅曼死》就在這樣的期待之下在昨天相見了。


「話先說在前頭,笑與哭喊意思其實是差不多的。」…《惡女羅曼死》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影涉人生】殘餘的34歲:《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Oslo, 31. august)

24小時可以發生很多事,也可以甚麼都不發生。這就是時間最殘酷的地方。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