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什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我心中縈繞不去。譬如年輕時候我愛敲桿,撞球間裡老放著歌<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歲,這些東西在那裡太久了,變成像是我欠的,必須償還,於是我只有把它們拍出來。 

我稱它們是,最好的時光。 ……侯孝賢【最好的時光】 



最好的時光,這是一部可能不屬於你時光的電影


簡言之,三段來自三種時空的故事,196619112005,卻未必引起屬於那個時代的共鳴,這是編劇的一點私心,三段電影中我們同樣也感覺到導演對於過去的偏袒。


最好的時光,在侯孝賢眼裡,是過去的歲月。

幾部電影下來,不難發現侯孝賢的風格,與其說他是導演,不如說他是個用鏡頭說歷史的人,在侯導的電影中,具體的故事背景是最重要的,幾乎近似紀錄片的角度,沒有過多的音樂以及對白,善用長鏡頭來交代劇情,透過侯導的電影,我們看到每一個細微的動作、眼神,緩緩道來一段在大環境之下的小小故事,宛如走進時光隧道般。


相較於懷舊,現在似乎顯得膚淺與短氣。

在最好的時光裡的三段故事,
60年代純情的戀愛夢,其實喚起的是大家對於過去保守單純愛戀情事的懷念,因為過去通訊的不便,也造就了更顯緊密的感情,我覺得第一段1966的戀愛夢與第三段2005的青春夢是個刻意的對比;之於音樂(慢板吉他II迷幻電子)、之於關係(一對一 II一對多)、之於互動(被動 II 主動)、之於聯繫方式(書信 II 簡訊)等;當然,時代變遷是主要轉變的因素,然而在電影的對比之下,觀眾看到在侯導眼裡的台北,出現的是生命感情全然茫然的女子,不斷徘徊在光線微弱的地點,看不清任何一張臉,於是渴望一個充滿陽光的安靜角落,可以逃離一切。雖然這故事乍看之下似乎是取樣某藝人女兒改編的劇情,不過稍加比較絕對感覺得出導演對這城市的疏離與不歸屬感,呈現出一種「這也是種最好的時光,只屬於你們,但不屬於我」的隱性批判。其實我不是很喜歡這種故事,只要提及台北的年輕人就會涉及這些較邊緣的情節。不過,看著侯導精心刻畫那段簡單惟美的戀愛夢,嗅出他對於那段時光深深地陶醉與懷念,我多少可以體會這種心情,所以我還是會去接受這種台北,但心理明白那只是某一種台北面貌,並不是全部。


電影的第二段故事
--1911的自由夢,大概是觀眾最疏離且無法融入的一段故事。


侯導這次是刻意拉出,大膽用了古早默片的插字卡方式,並只使用單一的鋼琴伴奏貫穿全劇,簡述一段發生在梁啟超身邊的男子與一個藝妓的故事,一個因大環境所造成的無奈故事。而這大膽嘗試的默劇形式,一開始我著實不太習慣,不但順著情緒推入,我好像進了另一空間中,屏氣凝神地窺視這只能在房內的舉手投足交換眼神,細膩卻毫無殺傷力的靜默;於是乎,也惟有寄情那悠悠低吟的南管戲曲,才能吐露出底層最渴望卻不容說出的自由意志。

這是最好的時光,緩慢卻稍縱即逝的。


我不禁想:那那段我不曾參與的美好時光,是否也只是侯導刻意的美化呈現,而不是全貌呢?

不過我想,還是別去追究吧。就讓他以這樣最動人的方式繼續存在在大家心理,這樣去懷念一個已經不存在的年代,悠悠然只記過往美好,何嘗不可!

我相信有一天,也有人會記住那只屬於2005台北的美好,就像是1966的高雄以及1911的大蹈程那樣的,最好的時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