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很佩服有人可以精確的說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對於像我這樣一個來者不拒(當然伴侶除外啦)的人來說,我總是對什麼都充滿著好奇,而往往什麼看來都不太專精,什麼卻都東懂一點西懂一點的,這是好現象嗎?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待,但這樣的習慣我倒是累積了6、7年,從大二開始我逐漸讓自己不要有太多的刻板印象,給予我這樣想法的人是我大學的表演學老師,記得在進大學前我從沒看過舞台劇,原因很簡單,「刻板印象」告訴我,舞台劇既難懂又貴。直到大一修了表演學,被老師逼去看了一部舞台劇「KIKI環遊世界」,果然還是看不懂,而且為了報告我很刻意讓自己裝懂,當然最後還是被識破=.=。當我問老師為何我要去看我看不懂的東西呢?頂著光頭的他只淡淡地回了我一句話:「懂不懂很重要嗎?」

他說:「藝術這回事除了故事之外還有很多元素,不懂故事那可以去欣賞燈光;欣賞佈景;欣賞配樂;欣賞演員;甚至欣賞場地。當你找到在整部戲中找到一個你欣賞的地方,藝術價值不就產生了嗎?反之亦同。所以,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導演給你的東西,你應該去找出你自己發現的東西;如此,你會發覺每個東西都會很有趣的!」

就衝著這段話,我大二開始跟著我的死黨川仔整學期穿梭在各大小劇場,看了不下十場演出,從幾千人的場看到全場只有3個觀眾的演出我們都嘗試過。果真我發現,沒什麼人看的戲未必不好看;很多人看的戲也未必好看;漸漸,對於表演,我們忽然有一丁點言之有物(也是一種自以為,但是管它的)。

後來,我開始學著隨心所至,連帶也影響了我挑選電影的品味(也可以說是毫無品味),到亞藝不再只盯著熱門排行榜打轉;看電影也不一定先從陣容看起;偶而被文案吸引;偶爾被古怪的片名吸引;覺得屏除既有的「沒聽過就是不好」這類的印象,確實可以大開視野,雖然偶爾也會有壓錯寶的意外發生,但是久而久之,直覺倒是可以被訓練的有所準確程度,無論是表演、戲劇、或是電影均同(又是一個自以為,但是還是一個管它的)。

所以囉,關於品味這個問題,我還是沒有一個定論;那就說我是個沒有品味的雜食性動物好了,這樣可以自在一些囉,哈哈!

P.S. I  說出這個一段驚為天人的表演學老師叫做劉守曜,大大來推一下他。
P.S. II 最近連台客電音歌曲都發現其迷人之處,果然是越來越沒品味了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