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莫西_海街日記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這裡真的很像鐮倉。」

彷彿總是著迷在那種自己才懂得的視線中,於是被電影牽動情感。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每一個畫面都帶著飽和能量,招喚著那些我們總習慣藏在心底,無法對著家人當面開口的,那些關於愛的種種一切。

艾莫西_海街日記

世間所有的情感,家人間的愛是最彆扭的。畢竟一個屋簷下磨擦絕對少不了,而我們所有情緒幾乎都是在家中培養訓練完成。像這樣的成長經歷,大部份看在眼裡的未必是人,反而是空間。空間不會說話,於是看在眼裡。從小到大回家必經的小巷看過了爸媽牽著我們上學的第一天,看過了我們脫離父母往外跑的那天,路邊的花草,家中的木樑上記滿了孩子的身高與不知為何停止的默契。時間是寫在這些空間身上的萬物日記,於是我們才懂得賭物思情的涵義。這樣的情感很細膩也很安靜,而導演是枝裕和顯然是成功的微物觀察者。

《海街日記》最厲害的是動靜間的對比。是枝裕和的電影從不掩飾失去,更可說他的作品大多從「失去」這兩個字開始說起。在《橫山家之味》中有一句台詞說,「因為大哥意外身亡,從此我們家族就多了一個團聚的日子。」是枝裕和總是大喇喇地突顯失去,再從中讓我們瞭解有失才有得這句話。對一個家族來說,失去其實是再平凡不過的ㄧ件事。然而要學會接受這樣的「平凡」卻一點都不容易。箇中必然的經歷與內心轉折,就是導演是枝裕和電影的功力(魅力)所在。

艾莫西_海街日記

「你會不會有一種感覺,忽然覺得自己並不屬於當下所處的地方?」

《海街日記》透過四個姊妹的關係來說ㄧ個家族的故事,比起《橫山家之味》來得輕盈,卻也像是某種對照。同樣屬家庭意外瓦解了一個家本來的幸福模樣,但也在這樣的意外中改變了家庭成員們的關係與心態,瓦解了原本的歸屬,建立了另類默契,再從那種默契中無形培養出一種歸屬感。

家,總是一個老讓人覺得不屬於卻又離不開的地方。

艾莫西_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四姊妹的年齡差,也恰好讓觀影者可以自行入座對號。我特別喜愛夏日煙火祭的橋段,小妹穿著姐姐淘汰的浴衣,興高采烈與同學在湖中央看煙火;大人只能在辦公大樓的頂樓ㄧ小隅觀望。這樣的畫面讓我想起了好幾次跨年也是跟同事在公司頂樓渡過的畫面,當時或現在想起已不覺得可惜,而是反倒很珍惜與同事逃出工作偷閒的那些時光。
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不再把跨年煙火當成大日子其實已經搞不清楚了。只是自然而然的,就變成這樣了。

這跟失去有關嗎?我也不知道。

忘了那本書曾對成長下了如此定義,長大就是一場不斷失去的旅程。每個人從出生就開始不斷失去,童年初戀純真夢想青春肉體皆同。生活與生命是妥協後的泰然自若,並不至於太難接受。在《海街日記》中有外遇的爸爸配上沒勇氣接受的媽媽,於是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被寫入莫可奈何的劇情。身為老大的幸(鈴瀨遙 飾)ㄧ肩扛起重擔,對她來說懂事或許是不得已才培養出的個性。老大天生沒有任性權利,於是她在同父異母的小妹鈴(廣瀨鈴 飾)身上看見了自己,同樣過於早熟,同樣故作堅強,同樣有對獨佔親情的渴望。也因此連結起兩人情感的這條支線顯得格外動人也深具說服力。


艾莫西_海街日記

電影《海街日記》在塑造四姐妹的性格上非常成功,特別是大姐幸與小妹鈴兩人間相似的微妙情感部分,家中的第一個孩子是夫妻相愛的最佳證明,之後的孩子才會逐漸有其他使命(再生一個,再一個不同性別的),唯有第一個孩子是不再任何附加條件中所生,第一個孩子往往是在陪著大人學會當父母的新手課程環境中一起長大。

老大特別懂事這件事,絕大部分是因為爸媽也並不成熟的關係使然。

於是,即使小妹才15歲,大姐幸立即就看的出來小妹鈴必定是ㄧ肩扛起照顧生病老爸的真相。有責任感孩子的養成環境大多來自沒責任感的父母,而這種孩子學會的第一個信仰往往就是「我不要變成跟你們一樣。」卻又在更久更久之後才明白,都是無法恨一輩子的,這是家的潛規則。

艾莫西_海街日記

「爸爸是大笨蛋!」「媽媽是大笨蛋!」

長高是一回事,長大是另一回事。成熟是一回事,想被人疼是另一回事。家族成員們在身分定位與自我立場中徘徊拉扯,為了家人與家庭妥協放棄。家讓我們學會與人相處,家也讓我們學會為自己而活。是枝裕和鏡頭下的家是中庸的,是無為的,家就只是家而已,它不被賦予任何情感或必然幸與不幸,它是因為有人希望才逐漸成形。

就像《海街日記》電影中那些透明低光澤的彩度照著車站旁的小巷街弄,只有父親才知道的山間小徑,因為愛被命名的櫻花隧道,知其必然凋零被捕捉的姿意綻放皆是。生命在萬物的週期中更迭,萬物在生命的週期中書寫視野。是電影裡那些眼光,被注視的煙火;被賦予的梅樹,被傳承的梅酒,被憶起的料理等。時間彷彿相安無事地流逝,它帶走生命也帶來重生,日以繼夜地逐漸讓我們學會了物與己、家與人之間的關連。而在我們終於懂得的同時,我們也逐漸老去。

艾莫西_海街日記

悲傷嗎?我想不會。生命或許只是萬物必然的演進,但溫柔的是枝裕和告訴我們的是,只要能成為家人就是生命的美麗奇蹟,。

美好的事物依然美好,儘管家族始終充滿遺憾。

但,習慣後悔就好了;習慣不後悔也就好了。

艾莫西_海街日記


【艾莫西寫在後面】
好久沒寫電影觀後感,不是沒看到值得書寫的電影,或許是因為在越來越容易交流的環境下,忽然很想保有ㄧ些感觸吧。以前喜歡分享是希望別人懂我的想法,現在則慢慢變成希望自己懂得自己就好。別人懂不懂認不認同,這已超出我所能設想的範圍。或說我已經相信有人會懂,而那些人對我來說已經夠了。我想我之所以會寫下《海街日記》,大概是因為我覺得是枝裕和會懂我吧(很敢講XDD),雖然我更愛《奇蹟》。但不可否認的,近期看過最內心充滿認同的作品就屬《海街日記》,儘管電影裡有些地方實在太美好到媲美觀光局製作的螢幕保護程式,但四姐妹的感情或許讓我認同了在這樣不得已卻又只能緊緊依靠著彼此的關係,視野看出去的世界或許也很美好吧。

就像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般。

唉,希望下輩子我會有兄弟姊妹;這輩子就先去鐮倉參加一次花火祭好了(還好這點我可以控制)。

文不對題PART 2,這次《海街日記》簡直是是枝裕和過往作品角色集錦特別節目,就差阿部寬沒來取代堤真ㄧ真可惜。是說《奇蹟》的弟弟長好大了啊,身為是枝裕和影迷的觀眾樂趣似乎也是在電影中看著小孩長大以及確認Lily Franky是否依然身體健康。
看完《海街日記》,請務必再看一次《奇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