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莫西_《絕地救援》(The Martian )

「只是全然的相信,需要最大的勇氣。」看完《絕地救援》後,這句台詞一直出現在我腦海裡。這是日劇《天體觀測》的名句,當時我很喜歡這句台詞多少也跟情感面有關,《天體觀測》是2002年的作品,想不到在相隔13年後我在真正領悟到這句話的另種涵義。電影與日劇恰好都是與宇宙有關的題材,《絕地救援》講的是太空人上火星執行任務的故事;《天體觀測》說的則是一個研究星象的大學社團成員在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後的故事,故事內容看似毫不相干,而連結兩者之間的恰好就是宇宙。在肉眼上只能看到一個亮點的東西,要相信那上也有著生命存在的可能這件事,認真想想這的確需要勇氣。更或者可以說,要抱持這樣對宇宙熱愛的心,似乎最原始的出發也只有信念二字使然。日劇《天體觀測》把這份信念包裝成緣份,電影《絕地救援》則把這份信念包裝成決心。而這也成了《絕地救援》這部電影裡最令我感動且有所共鳴的部分。

太空人其實不過也就是一份工作罷了。而要能做好這份工作的關鍵,就是你的同事。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

《絕地救援》這電影對我來說很入世,因為它沒有把宇宙以抒情或哲理的角度來詮釋。以科幻文學的分類來說這種叫硬科幻,也就是這個故事所發生的背景都是建立在科學角度可檢視的範疇所發生。在這樣簡直就像是看一場NASA太空總署紀錄影片為前提的電影,原以為頂多就是視覺特效驚人,但導演雷利史考特功力超好(廢話他簡直是電影界的艾西莫夫),竟能用這樣生硬題材為背景來強化能勝任這份「工作」所需具備的條件。

多數太空人電影大多會繞著對宇宙著迷之類的夢想為基礎,不過《絕地救援》並沒有如此老梗,電影一開始他們就已經在火星上執行任務,五分鐘後就出意外了,然後接下來也像是有一套SOP走下去,他們留下了在任務中受傷失去生命的主角馬克搭著太空艇回地球,但馬克其實沒有死,他只是身上監控生命的機器壞了,他活了下來,但整個火星上只剩下他一個人,而要從地球出發到火星最少需要四年時間,馬克如果要活下去,他就得想辦法準備充足的食物與漫長等待的意志…。

maxresdefault (3)

坦白說《絕地救援》並不是一個很通俗的劇本,一般來說這樣的設定很容易變成另一部《星際效應》或《地心引力》,但雷利史考特當然不會讓這件事發生,我反倒覺得《絕地救援》更近似《阿拉斯加之死》,電影看似講一個被遺落在無人之地的故事,但主旨上則是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而科幻的題材則再加入了擬化非生命的共生關係。

我喜歡《絕地救援》麥特戴蒙飾演馬克瓦特尼的個性安排,聰明且毫不優柔寡斷,彷彿觀眾還在為他擔心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在種馬鈴薯了。我覺得這也是電影《絕地救援》很令我佩服的地方,這部電影如果沒有辦法讓我相信馬克個性的話大概就全毀,但他建立起很高的說服力,他沒有太多時間哭天搶地,他很快組織起可行的求生方式,但卻又在小地方流露出一絲落寞,但也很快速的就打起精神。他的堅強把觀眾情緒帶到向陽處,讓我們很快就把哭哭啼啼的電影都忘得一乾二淨,快速進入劇情安排的軌道裡。

《絕地救援》(The Martian )

就劇情來說,《絕地救援》並不是甚麼感人的求生電影或我要活下去的末日逃脫之作,它反倒真的是很具體描述關於上太空得經歷過多少人與多少計畫安排等,在一般太空電影刻意忽略的環節,《絕地救援》反而是通通拍了出來,當然箇中細節或許有待商榷,不過光是多少人得投身其中這件事,我覺得《絕地救援》作了很好的示範。

上太空從來就不容易,但許多電影卻總是為了劇情而忽略「硬體環節」,如果說的更白話些,多數太空電影為了劇情發展忽略了過程,儘以結果代表一切。而《絕地救援》則是把這些過程盡可能的一一拍給觀眾看,然後明白這份「工作」確實非等閒之輩所能勝任。一如馬克瓦特尼片中說的那句「我有全世界最聰明的人幫我」,這句話不只是針對劇情,多少也有向這些真實世界在太空總署或相關領域工作的人們致敬的意味。


zjCNCun

當然,再回到劇情,安排了觀眾理解其困難度後,我們則更能深刻感受到馬克一個人被留在火星上的無助與孤單。不過電影讓我們陪著他一起渡過那些求生計畫,看著他從無到有,從一個人到取得與地球聯繫的這些過程,把馬克的專業度具體化(身為植物專家以及本身具備的科普知識),並且佐以個性輔助(先想辦法解決而非放棄),在這些環節中我們理解了那些物理化學與科普常識的確能幫助我們求生;再者則是在地球上以及正在進行返程工作的夥伴,這些人的安排非常重要,因為人往往才是最大變數,如果當中有一個人提出了放棄,那麼整個計畫可能就會無疾而終。

在職場上,人往往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重要關鍵,人可以帶來希望也可以帶來失望,一切端看這個團隊裡的信念是否雷同。

s4_560d000ad0a76

我喜歡《絕地救援》在闡述團結這件事情上所下的功夫,想成大事絕非一人能力所及,一群對的人組合起來才有無限可能。馬克靠自己的專業讓自己有了求生機會,但同時間電影發展出地球上的人們以及繞行在返程軌道上的組員兩條支線的齊心同步才是真正的成功關鍵。職場上有老話「人對,事就對了!」正是這個道理。

聽起來很像天方夜譚的搶救計畫,必須把求生艦的控台與天頂拔掉聽起來確實荒唐,但馬克選擇了相信。這樣的信任除了對專業的尊重外,還需要絕對的勇氣。馬克沒有花太多時間質疑,才得以讓這個天馬行空的計畫成功運作。而成功與否,除了關乎電影的安排外,也關於第一人嘗試的絕對勇敢。


Matt Damon, Jessica Chastain, Sebastian Stan, Kate Mara, Michael Peña og Aksel Hennie i The Martian

「敬啟者,請好好照顧好這台車,因為它救過我一命。」

我一直都覺得太空人與宇宙是很迷人的題材,因為有宇宙的存在才會讓人知道自己多渺小,接受自己渺小的人才明白尋求與他人合作與團結的重要。在相信自身專業外,同時接納其他人的長才與建議,這才是真正的存在宗旨。電影《絕地救援》透過沒有英雄只有團隊合作的安排,不僅讓馬克找到了回家的路,也讓觀眾找到了社會裡的生存之道。一如宇宙間星體在軌道上運行的道理般,以自身專業自轉,以他人合作公轉。在這個一人一媒體的膨脹世代,還好我們還有《絕地救援》,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到底是習慣處在絕對位置還是相對位置;是自以為是還是過度自卑,是文藝太多還是科學太少,是興趣太廣還是專業不足,是擅長懷疑還是不懂信任,這些問題,我們都該在電影結束之後,好好地問問自己。工作為何會不快樂?也許答案就在這些問題裡。

如果你還是找不到解答,那就去看看《絕地救援》吧。

The Martian
很喜歡官方設計的這款角色說明圖。也許是無心插柳,但對我來說把各司其職的涵義表達的一清二楚。一如職場的分工概念,每個人每種身分與角色如果都能在各自專業上有所發揮,運作就會順暢。工作如是,生活如是,宇宙如是。

【艾莫西寫在後面】
雖然有些離題,但最後還是希望可以點播一首日劇天體觀測的主題曲,BUMP OF CHICKEN的〈天体観測〉,說來也很剛好,在這部日劇中用了谷川俊太郎的一首詩,名為《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內容恰好就是講火星的生活。我很喜歡這首詩,或許
被說中了某種心事吧。

1311594548-c19817b4aaaf9566d20e56785050b17c

谷川俊太郎《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人類在小小的星球上,睡覺起床然後工作,有時候真的好希望火星上也有同伴啊。
火星人在小小的星球上在做些什麼呢?我都不知道。(說不定是哩啦啦咕嚕嚕呼哈哈之類的)
但是有時候也好希望地球上也有同伴啊,真的是好希望啊。

萬有引力是把東西拉在一起的孤單力量。
宇宙是彎彎的,所以大家都能碰在一起。
宇宙逐漸地在膨脹,所以大家都會不安。

對這二十億光年的孤獨,我忍不住打了個噴嚏。

有距離反而是很寂寞的,有時候互相傷害是必要的。」願我們都能不怕受傷地勇敢努力向著相信的同伴邁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