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涉人生】無能為力的重量:《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_艾莫西

文/艾莫西

太多電影總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會過去,於是我們習慣了差不多兩小時銀幕上的是非恩怨都會風輕雲淡,或許我們會因此落下幾滴淚,彷彿那些也與我們有關。可是遺憾的是這樣的釋懷往往撐不太久,一旦我們離開戲院轉身回到生活,我們還是沒辦法像那些電影裡的人物一樣灑脫。差不多是這樣的心情好一陣子,讓我以為我幾乎喪失了觀賞電影的樂趣,電影的走向總是兩端,樂觀與悲觀中往往沒有折衷,讓我清楚分辨電影終究只能是電影不會成為我的一部分。那些幾乎是無法輕易說出的憂喜參半,那些無法永遠熱血卻保有的一絲希望,對於過於平靜而失去活力的擔憂,竟讓我在《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裡的每一個畫面都產生共鳴,因為它如此誠實坦白關於生活的灰階地帶,那些大部分電影不願意告訴我們的它都沒有迴避,無能為力的重量第一次感受到如此徹底。

【影涉人生】無能為力的重量:《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_05

與其說《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完整的電影,倒不如說它是一個完整的人還比較貼近。

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透過主角李錢德勒的外顯個性,一路到一樁意外讓觀眾走進他的過往,然後或許我們能懂得一些,以及一輩子我們都無法明白的另一些。關於那些人,那些過去與那些事。在某一刻觸動了腦海裡的按鈕,然後又乍然停止,那些曾經是如此親密現在卻再也不再的,那些愛過的,那些永遠無法弭補的,電影拼湊的不單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大地自顧自地四季更迭中,關於一個選擇讓自己永遠活在冬日裡的人的故事。

【影涉人生】無能為力的重量:《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_07

《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手法高明,每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都富含極高張力。故事的兩個主角李與他的姪子派屈克,兩種年齡的對比極為精彩,電影在第一場李前往去找派屈克的曲棍球場上的聲響烘托出李獨身的孤寂,以及意外發生前返家的李的一個踉蹌,與抬著妻子的救護擔架輪子一直卡住的段落(後來查了IMDB發現,這段並非劇情安排,而是因為救護人員是演員不太會使用擔架所以真實發生的卡輪XD)都令我難忘。這些細瑣的片段都能傳遞出比語言更大的能量,因為我們看在眼裡,於是能感同身受,因為我們看著。

不單是這些切片式的回憶,電影更用細節來闡述情感例如我們看見只活在記憶中的哥哥,我們一開始不明白李到醫院那種倉皇失措又強裝鎮定的反應為何而來,於是我們隨著電梯走進了記憶切片,那些哥哥在李生命中的重量。當年因為意外李搬離小鎮到外地生活,哥哥前往探視李的地下室住所不滿意居住環境,然後與兒子幫李買了新沙發與櫃子等家具過去的劇情強度超高這世界上有人是真心愛著你,真心關心你的這種話說不到位的,《海邊的曼徹斯特》卻能用這樣的劇情安排精準傳達,這場戲光用回想的都會淚崩。更不遑弟弟要離開家之前哥哥一把將李抱頭的擁抱這些簡單的無聲,這些無須多言的動作,都能讓我們明白兄弟倆的情感至深,也讓我們懂得為何哥哥會做出將自己兒子交給弟弟監護的決定。

【影涉人生】無能為力的重量:《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_04

另一個角色,正處青春的派翠克,則是電影裡另一個完美的安排。不同於李的孤寂,派翠克無論在人際或能力上看起來都像是未來的人生勝利組,可是隨著故事我們明白這一家人的個性,男性擅長的偽裝,隱藏脆弱情感都是個性使然。電影有趣的地方在於派翠克似乎對於父親的過世沒有琢磨太多感傷,電影也沒有鋪陳派翠克與父親的回憶。本質上看來《海邊的曼徹斯特》是屬於李的,而派翠克的角色就是他是哥哥的兒子,他是經歷過他與哥哥三個男人在船上的美好記憶。然而李離開家鄉後便與派翠克疏遠,再次相遇的情況也並非出於自願。我們可以知道這些日子李與派翠克的接觸都是來自哥哥的病情,幾乎等同於對派翠克而言看到李就沒有好事。

派翠克得體自立,人際關係極好,甚至他會教導李應該要有的社交。同時我們在派翠克與女友間一直出狀況的性事上完整感受到青春及生命力,直到一場打開冷凍庫的崩潰戲碼我們才看見派翠克對父親的思念,並在母親改嫁後的那場餐桌戲懂得他真正的家人只剩下李。電影情節從個體走向家族,一直延續到派翠克的父親下葬後我們才在墓碑上撇見他與李母親的名字,那艘哥哥的經營船正是以他們倆母親之名所命名。

《海邊的曼徹斯特》電影劇照_艾莫西

《海邊的曼徹斯特》看起來是在說關於李這個人的故事,但隨著電影穿插著過去現在之後我們才懂得,這是一個關於他們錢德勒家族的故事,那些沒有出現在電影裡的角色,都在主角的生活中互相影響著,有時候只是一個你不經意的舉動都會對某人造成極大的影響,這就是家人的愛,反之則是傷害。電影裡有一場李在意外發生後到警局作口供的戲碼,背景搭著聖樂如同告解,李說完警察說「李,你的確鑄下大錯,如同昨天夜裡成千上萬犯錯的人一樣。」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關於過錯孰重孰輕,卻不一定可以定奪傷害的程度。

那些無意,那些衝動,那些一不小心,其實都改變不了結果。而關於自責卻從來都不是別人眼中看來的那樣,也不像一般電影演的那般,那一輩子都改變不了,困住且走不出來的,沒有出口也沒有解藥。這些創傷之後,那些無能為力,電影選擇了小心輕放,於是我們看見李仍然無法面對他的前妻,卻在轉身後哭得像個孩子,他不是故意的,沒有說出口的我們也都懂了,但也說不出任何一句安慰的話。

【影涉人生】無能為力的重量:《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_09

語言與對錯這類辯證在《海邊的曼徹斯特》顯得格外無用彷彿任何一聲對不起或沒關係都顯得不負責任。終究李向派翠克坦承他無法,他辦不到。這一聲「Can’t」是整部電影裡壓力釋放的出口,是屬於李微弱的求救我們幾乎不忍苛責關於總被期待的皆大歡喜或悲劇收場都沒有發生,有的只是一個盡力活著的人,拖著那些無能翻轉的過錯自責地活著;而撞見照片懂得叔叔始終活在自我責備中的派翠克,終於成為那個跟爸爸一樣開船出海的角色,載著他的叔叔出海釣魚。彷彿還是一樣的那天,彷彿風平浪靜,彷彿真的可以一去不返,關於那些過去,彷彿真的有終有一天,只是前進緩慢。

可是,只要有一點點不同,還能有一點點不同,或許就夠了。
或許對一個真正的人來說,已足夠了

【影涉人生】無能為力的重量:《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_13

【艾莫西寫在後面】

好久沒有看到那麼喜歡的電影,喜歡到看完立刻想再進場看一次的那麼喜歡。《海邊的曼徹斯特》無論手法或劇情,以及人物的安排上都令我喜愛。電影不單只是一昧悲情,適時穿插的鬥嘴與笑點,都讓人在偌大的無常中感受到一絲溫度。極度喜愛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這次的演出,看似木訥幼稚卻一舉一動都有戲,如果不是他整部電影應該是撐不起來的(他的娃娃臉完全可以說服我他詮釋李錢德勒的角色)。除此之外飾演派翠克的盧卡斯海吉斯(Lucas Hedges)則是另一亮點,看是自恃卻一點都不令人討厭,甚至可以反射出爸爸的模樣,覺得兩人適可而止的互動是整部電影最棒的化學反應。《海邊的曼徹斯特》讓我想起了當年非常喜愛的日本電影《幸福的彼端》,都是關於生活忽然而至的意外所造成的傷害,不過相較之下我覺得《海邊的曼徹斯特》更為高明,因為幾乎是在毫無任何劇情高潮的安排下走完整部電影,電影甚至沒有透過任何外力來暗喻,讓我相當佩服。

《海邊的曼徹斯特》演員與導演合照_艾莫西

電影裡有一場戲,海邊的人對主角李說著關於自己父親的一段對話,「那天就像今天一樣的風平浪靜,他出海去後就沒有再回來。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也不再有任何音訊。」電影結尾處的海浪與海鷗的聲音,這些細微的安排都完美撐起整部作品。沒有一定能過去的事,能坦然面對這樣的懦弱,或許才是真正得以繼續活下去的方式。而這也許是目前最能讓我共鳴的生活抉擇吧。

附帶一提好喜歡這部電影劇情的省話安排,把所有意外與流言蜚語,那些不想聽進去的話都選擇了用下方的主題音樂套入劇情讓我們更可以走入主角的思緒中。彷彿逃避也彷彿平靜,這首曲子是改編自〈g小調慢板〉(Adagio in g minor),意旨緩慢的。寫文的同時聽著這首配樂,似乎也感受到了無能為力的重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