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衛芬奇的喜好產生分歧的電影:《控制》(Gone Girl)  

文/艾莫西

「在這世界上只要有一群人相信著一樣的事情時那就會變成真的,真相是什麼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這是國片《共犯》的台詞,恰好符合《控制》整部電影的宗旨。兩部電影都故弄玄虛,都用了死亡懸疑梗舖陳,也那麼恰好都提到了媒體,唯獨不同的是《共犯》是以新媒體網路為主軸,《控制》則是以傳統媒體電視為主力,但橫豎都講一樣的事情,那就是媒體與真相之間兩者到底有無關連。

當然,會提到《共犯》或許是因為它剛好是我最近看過與《控制》最同質的電影。事實上如果要在往前追加,克林伊斯威特的《陌生的孩子》也是同樣題材,會提到這些是因為像《控制》這樣的故事並非多特別的先例,不過大衛芬奇不是普通的導演,劇本到了他手上他總能將原先的故事提煉出新意,這也讓《控制》這部本來就轟動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後多了一個新視野,那就是媒體的控制權。不過有趣的是,這次《控制》講的不是媒體控制世人,而是世人如何控制媒體。並在這樣的前提下帶出一整個《控制》的故事。

gone-girl-rosamund-pike-ben-affleck

《控制》的故事從一個老公回到家發現老婆不見了作開場。透過老公白天在酒吧與自己的妹妹(電影還刻意讓我們一開始不知道這兩人的關係)娓娓道來。我們只知道這對夫妻結婚五年,這天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妻子是作家,然後他們是在一場派對認識,進而相愛,然後在另一場簽書派對上男方向女方求婚,然後老婆在婚後第五年的第一天的早晨從家裡消失了。然後老公報警,兩個警察來了,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女的疑神疑鬼,男的則一付甚麼都知道的模樣,然後屋子裡有一隻貓,不知為何是被鎖在外面的。接下來警察要開始辦案,召開了協尋記者會,由於老婆是知名作家,自然吸引了媒體的報導與關注。然而隨著各種線索越來越多,這起失蹤案件的矛頭都開始指向老公才是殺老婆的兇手。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嗎?而失蹤的老婆去了哪裡?又為何要失蹤?誰有殺人動機?到底誰才是真相?誰又控制了誰呢?

本質上《控制》講的是夫妻關係,但在大衛芬奇手上卻成了誘餌。所以在電影《控制》裡面的婚姻對我來說是整部電影裡最薄弱的主線。前半段鋪陳了許多為帶出後面線索中的線索而刻意的故弄玄虛,或為了讓引導觀眾理解所佈下的圈套式劇情。基本上這是懸疑電影必然的手法,但問題就在於既然觀眾都知道了是懸疑電影,自然也會有自己盤算的推理。在這樣的前提下來看《控制》,就會對於忽然急轉直下的「第二版本」有莫名其妙的感覺。加上後半場忽然加入的媒體觀感大戰又太過單刀直入,讓《控制》這電影成為了前半場太玄,後半場又太白的奇怪走向。

《控制》的問題就在於無法控制諷刺媒體與夫妻關係這兩條線的交疊。以致於這兩條線都說的過於平面。

對大衛芬奇的喜好產生分歧的電影:《控制》(Gone Girl)

先看夫妻關係。愛咪與尼克的故事就是典型的相愛容易相處難。這種老婆努力老公廢的情節並不特別,當然大衛芬奇有他特殊的詮釋方式,例如他讓我們先看見(以為)尼克也是作家,他也是有點背景的人,加上要命的糖粉浪漫,讓所有人都以為愛咪與尼克是天作之合命中注定。但生活的摩擦,開始無法互相體諒的情節卻又太單薄,例如尼克對愛咪的冷淡粗暴,愛咪的灰心害怕都過於片面,無法成為說服我後半場的背景;又或許是必須在有限的篇幅安排前半場的誤導,導致我們變成搞不清楚劇中人物的性格。成為前半場的敗筆。

後半場則是由艾咪的角度出發,當然我們看見的「不是你以為的」艾咪(但其實我根本還沒以為什麼)。原來是艾咪精心安排了一場「秀」,用秀來說是比較合理的名詞。因為艾咪的這場安排,都是必須透過別人的眼光才有辦法成為最有力的佐證。而能快速收集「別人的眼光」的當然就是媒體。於是,媒體成為了《控制》後半場的主線,也就是誰能掌握媒體觀感就能逆轉局勢。

對大衛芬奇的喜好產生分歧的電影:《控制》(Gone Girl)

對我來說,後半場艾咪與尼克的媒體戰其實發揮得很不錯,甚至可以看出大衛芬奇的功力通通放在後半場,一些辯護交戰的情節像極了《社群網戰》,其中一段劇情是辯護律師告訴尼克上電視要面對所有人時,尼克說了句,「我只要面對一個人就夠了。」這句話份外強度。我們總以為媒體是宣言正義揭露真相,但隨著收視壓力與人心過於軟弱的因素,媒體往往成為加害者的自清舞台,加害者展現出抱歉或知錯的反應,觀眾那種無謂的同情心就會出現,而輿論就會成為另一股反力量。在《控制》電影中,媒體是個媒介,無論上電視的是好人還壞人,反正只要有收視率就是媒體需要的人。然後也不管他說了些甚麼都不重要,反正觀眾會看會討論有話題就好,有人罵就有人挺,在這個觀感當道的年代,誰控制了媒體就控制了真相。

誰控制了媒體就控制了真相,這就是《控制》的真正軸心。婚姻關係只是陪襯,是大衛芬奇為了讓這個恐怕落入無聊八股的媒體現形記故事中添上觀眾感興趣的因子所打造的引線。說穿了真正戲中戲莫過於此,你如果感興趣也是因為你相信了你的眼睛,你落入了被大衛芬奇《控制》的陷阱裡。

對大衛芬奇的喜好產生分歧的電影:《控制》(Gone Girl)

到底愛咪與尼克是怎樣的夫妻,他們實際上真正的模樣是甚麼樣子。電影並沒有告訴我們哪個才是真的。電影中利用監視器,偷窺,門縫,攝影機等媒介來讓我們看見某種角度的一隅,但又不還原真相,讓我幾乎無法斷言看到最後這所謂的夫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謎様的到底是艾咪還是尼克?他們的婚姻關係中哪些事情才是真的其實電影並沒有給我們答案。而在從迷霧走來又再從迷霧走去的劇情中,媒體只是讓這團迷霧看似有了光,但終究我們還是深陷在《控制》的迷霧裡,無從分辨也無法下任何結論。

可惜的是,這對我來說卻不是出神入化的手法,而是無法自圓其說的結果使然。

對大衛芬奇的喜好產生分歧的電影:《控制》(Gone Girl)

平心而論,《控制》在攝影上與配樂上仍是一流水準,仍有我酷愛大衛芬奇的灰藍色色調呈現畫面,是那種永遠沒有真相的灰階。除此之外配樂表現太好,在主旋律刻意添上的工業噪音製造的詭譎緊張實屬到位,讓配樂成為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部分。不過對我來說,《控制》並不是最好的大衛芬奇,那些劇情線索的粗糙都太過突顯大衛芬奇過於企圖展現媒體亂象的刻意,力道上顯然過了頭。或許只能說,大衛芬奇的《控制》並沒有控制了我;但如果真要思考導演的過往作品角度,到底導演是希望觀眾完全照單全收還是擁有更多質疑,我想這就只有大衛芬奇自己心知肚明了。

說穿了導演與觀眾之間的關係,不也剛好符合《控制》那句,「我總想把他的頭顱給剖開,細細分析他的腦袋裡到底在想什麼,好讓我找到答案。

所以,是該被控制還是不被控制,你說呢?

對大衛芬奇的喜好產生分歧的電影:《控制》(Gone Girl)

【艾莫西寫在後面】

來講一件個人無聊的腦補聯想。一直都很喜歡班艾佛列克,他轉戰導演的第一部電影,恰巧也是改編小說的《失蹤人口》(Gone Baby Gone),主角是小班的弟弟傑西艾佛列克。與《控制》不只英文片名相似,劇情也剛好都是跟失蹤有關的電影。《失蹤人口》在台灣沒有上映只發行了DVD,但對我來說好看程度真的贏《控制》,更有趣的點則是《失蹤人口》的海報(下圖左) 與《控制》簡直也是兄弟款,兩者完全同曲同工。果然弟弟跟哥哥都有了失蹤代表作。


失蹤人口控制(gone girl)

除此之外,班艾佛列克1997年演出凱文史密斯的《愛,上了癮》(下圖),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正好是《Chasing Amy》,這部電影是我愛上班艾佛列克的第一次好看死了。讓我這次一看到《控制》女主角的名字簡直尖叫!看來班艾佛列克跟「尋找愛咪」這四個字真的蠻有緣份的…。

愛上了癮

【關於預告片的音樂】

最後想說的是,雖然沒有超級喜歡《控制》,不過還是不得不說,大衛芬奇真的好會挑選預告片的音樂,每次選的都是那種你聽過但是版本不一樣的歌曲,而且都超有張力,真的有夠會。這次用了世界名曲〈She〉,選用的則是Richard Butler的版本這首歌的原唱是法國歌手Charles Aznavour,翻唱的人超多,但多數人最知道的應該是Elvis Costello的版本,曾出現在電影《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中。

▼〈She〉-Richard Butler《控制》(Gone Girl)預告片選用版本


▼〈She〉-Charles Aznavour原唱版本


▼〈She〉-Elvis Costello的《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版本


提到大衛芬奇很會挑預告配樂當然還是再同場再來聽一次《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的〈Creep〉。居然可以選到Scala & Kolacny Brothers的合唱團版本真是太厲害了,被大衛芬奇用預告片配樂控制我想我絕對沒問題!!!

▼〈Creep〉-Scala & Kolacny Brothers《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預告片選用版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