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涉人生】恐懼與快樂其實都是因人而起:《牠》(It)_艾莫西

文/艾莫西

「你覺得他會願意寫我畢業紀念冊嗎?」

因為喜歡史蒂芬金,所以衝了週四上映第一天的《牠》。原著小說其實我一直都有,但高達一千多頁的扎實文字量實在讓我完全無法消化,所幸拜電影之賜總算可以搞清楚故事的樣貌。我喜歡史蒂芬金,因為我小時候就是對無法解釋的事物感到高度興趣,於是希區考克與史蒂芬金就成了我高中熱愛的課外讀物;會喜歡這些怪奇元素或許也不單只來自於年齡,我家只有我一個小孩,所以我小時候都有幻想的兄弟姊妹,在幻想的兄姊妹中我排老三。類似這樣的想像我藏得很好,除了某次不小心被我爸撞見我在自言自語外,大概沒有人知道這些事。我知道這些幻想大多來自於希望有人陪伴與分享。這大概是為何我對於不可解釋的事物接受度很高,而在史蒂芬金的小說中,我覺得他能寫出那種對人高度依賴但未必能如願後的某些轉化。就像我自己幻想的兄弟姊妹那樣有可能會被別人覺得我是怪胎,但我心知肚明這只是我渴望但無法達成的某種解套。

有幻想真好,如果我小時候沒有這些幻想,我想我大概無法長大。

【影涉人生】恐懼與快樂其實都是因人而起:《牠》(It)_艾莫西

回到電影《牠》。

《牠》是一部扎實的恐怖電影,電影裡有真正的怪物,有面對死亡的恐怖,有被同儕霸凌的恐怖,有被大人侵犯的恐怖,還有暴力相向的恐怖,更有害怕自己沒有朋友的恐怖。而在電影設定的年齡中,沒有朋友或許是最恐怖的,因為這幾乎也等於了沒有快樂。電影開場有一段怕被霸凌的小胖躲在後門,被另一個看起來光鮮亮麗但其實也是被霸凌的女生撞見,女生開玩笑對小胖說,「我幫你寫畢業紀念冊吧。」女生本來只是玩鬧口吻,但當她把小胖的畢業紀念冊從包包裡抽出來,打開之後看到的是一整頁的空白,這個瞬間的凝結讓我立刻鼻酸。

大家念書時必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畢業前夕的畢業紀念冊交換寫,其實代表著人際。就像分組一樣最怕自己沒分到。這種恐懼在小時候幾乎可以壓跨一個孩子。當然長大之後並非不再害怕這些事,而是至少可以選擇別讓自己落入這樣的環境中,或是找到面對的方式。電影《牠》中出現的這段畢業紀念冊畫面一瞬間就可以讓我回到那樣的年紀,理解了那種也曾有過的害怕;於是當女生決定簽下名字成為第一個願意寫小胖紀念冊的人時,我幾乎完全懂了那巨大的喜悅與感動

【影涉人生】恐懼與快樂其實都是因人而起:《牠》(It)_艾莫西

儘管有著這些感動的元素,但不等於《牠》就不恐怖。《牠》電影裡的怪物來自出沒自下水道的小丑潘尼懷斯,牠的出現來自於每個人心中的恐懼。牠知道你害怕什麼,而牠可以變成你最害怕的人事物。但恐懼不一定來自鬼怪,電影安排主角比爾的恐懼則來自內疚,因為暴風雨讓弟弟出去玩小船造成弟弟的失蹤,比爾一直希望能將弟弟找回來,不接受弟弟已經死了的說法。比爾是電影《牠》的關鍵人物,本質上來說整部電影就是從比爾希望把弟弟找回(抑或是讓自己真正看見弟弟已經死亡的事實),才開啟了整段旅程。

而電影《牠》帶到每個孩子恐懼的內容方式相當有趣,幾乎每種都能勾起我想起「啊!真的也怕過那種東西啊」的念頭。我覺得恐懼是個很詭異的東西,本質上來說,恐懼應該是無法告訴別人的,因為那往往是自己不願意面對的;於是恐懼極有可能成為破壞人際的隱藏危機,因為你與別人之間開始有了秘密,而往往這個祕密正是來自於你不希望情感生變才隱藏。電影裡女生的秘密是來自父親的性侵,這個恐懼帶給了她更多恐懼,怕被人知道,怕被人發現,怕別人對自己有異樣的眼光等。而這或許也是為何,因恐懼而生的小丑總是出現在當人「落單」的時刻,而同時又相互呼籲著,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是孤單一人的。

扣回《牠》電影的宗旨,孤獨一人成為小丑潘尼懷斯一一擊破的方式之一,而團結一致則是可能獲勝的關鍵所在。這聽起來或許有些八股,但電影並非如此刻意強調。反倒用極為生活化的方法帶出這些生命中讓個體變成群體的重要時刻,例如為你挺身而出的陌生人,第一次發現愛情的模樣,忽然而起的石頭大戰暑假的那場冒險,以及歃血為盟的決定等。這些畫面在《牠》電影中燦爛而美好,儘管他們活在被詛咒的城鎮,必須各自面對心中的恐懼,但或許也正是這些因素才能讓他們能成為患難之交,成為真正的朋友,因為他們能懂得彼此的困境,能明白伸出援手的重要性。而非選擇視而不見或事不關己。而在《牠》電影中則把大人通通放進了這個決定中,如此姑息苟活,讓這樣假裝的偽善成為餵養小丑持續存在的因素。

【影涉人生】恐懼與快樂其實都是因人而起:《牠》(It)_艾莫西06

「喬治從沒有離開過,因為家裡喬治的東西都還在,屋裡保留著喬治還在的狀態,但他不見了,可是我們卻要裝做什麼事都沒有一樣。每天必須走進這樣的家,對我來說才是真正的恐怖。」

在比爾決定走進小丑的巢穴前說了的這番話強度十足,也貫穿了為何大人會看不見孩子恐懼的真正主因。大人或許選擇了假裝,裝久了假的也有可能變成真的。從漠視到無視是可怕的,也是讓人與人之間真正疏遠的最大主因。當比爾面對極度思念與自責於害他失蹤的親弟弟喬治,必須要求自己面對喬治已經不在了的事實所開下的那一槍,其實何嘗不是一種恐懼?比爾一直不願相信喬治已經離開的事實,於是被困在一個動彈不得的狀態中,其實這個狀態也與漂浮(float)雷同。然而當他面對著小丑化身的喬治,一念之差的軟弱恐怕會讓所有同伴陷入困境,但比爾選擇了面對現實,他終於說出了藏在自己內心的那些自責,勇敢地哭出眼淚,如此告別了那個始終不願意相信的自己。戰勝恐懼的同時也等同接受失去,在《牠》電影中安排的戰勝恐懼,大多帶著悲傷與告別的意味,畢竟對那個年紀的孩子來說,這些恐懼並非單純的害怕,而是更難接受失去的事實。小時候什麼都希望是一輩子的,只是長大後之後才明白,一輩子不變的東西其實並不存在。


在《牠》電影中用孩子的視角來提醒我們那些恐怕已習以為常的冷漠,會造成怎樣恐怖的後果與下場,也讓我們失去與人建立深厚情誼的方式。當我抱持著以為會被嚇得半死的心情前去看《牠》,但最後怔住我的竟是來自電影勾起那些兒時玩伴的記憶那些曾被我幻想出來的兄弟姊妹,那個曾與同學搭著超慢的平快車晃到台南的暑假當我們再也不會因為沒人簽名的畢業紀念冊感到難過,再也不會因為失去聯絡而感覺到失落時,我們究竟是變得強壯了還是變更脆弱呢?在《牠》電影裡沒有正確解答,但在我心中卻彷彿有所答案。

【影涉人生】恐懼與快樂其實都是因人而起:《牠》(It)_艾莫西


【艾莫西寫在後面】
「害怕總是好的,因為害怕不會讓我們太過自大。」在史蒂芬金的小說中,所有的恐懼與快樂其實都因人而起。他的作品確實存在著具體的怪物,但害怕才會讓我們誕生勇氣,才會讓我們與他人擁有同理。恐懼常因幻想而起,但也唯有幻想,才能讓我們逃離現實。我想我喜歡史蒂芬金的某些原因正是來自於這看似矛盾但其實一體兩面的主因吧。

另外一提,針對電影跟原著中都有的那句經典台詞,「You’ll float too.(你也會漂浮)」除了來自於小丑通常都是會發氣球給小孩外,我覺得或許也可以解釋成牽掛(佛家的說法)吧。float的狀態是飄浮,可以說既不是上天堂也不是下地獄,就像失蹤也不完全等於死亡,但這兩者卻都是永遠的可以解釋成永遠的虛無,也是永遠的無處可去不願面對現實其實也是一種意識上的漂浮,因為你被困在一個狀態內別人進不去你也出不來。而float真的就是永遠不變的,呼應孩子都希望「一輩子不變」的念頭,在float的狀態下或許就真的像是一種惡魔的誘惑了...。

【延伸閱讀推薦
看到玩具人網站有一篇針對史蒂芬金小說中設定的《牠》(It)相當詳盡的解說。完全不是我自己腦補的那種意義XD。原著設定上「牠」是真實存在的,並且以吃人維生。這些設定的部分相當有意思,看完會對電影中沒過多說明的部分蠻有幫助!這篇專業的好文推薦給大家!

【史蒂芬‧金宇宙相關】《牠》劇情裡的小丑究竟是什麼生物?(沒有電影相關暴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