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涉人生】銀幕裡上演的都是你我的日常鏡象:《人肉搜索》(Searching)_艾莫西

文/艾莫西

我個人相當偏好以網路為題材的影視作品,這大概跟我從十多年前就開始從事網路相關工作的經歷有一定程度的關係。記得同樣是以網路業為題材的日劇《多金社長小資女》片中曾有一句台詞,「讓所有的距離消失正是我的工作。」在很多年前我大概也有這樣的雄心壯志,不過隨著網路開始逐漸普及甚至取代了某些關係的維繫方式後,我反倒開始覺得網路或許真的讓某些實質的距離消失了,卻又帶來了另一種無形的距離,而這樣的距離恐怕才是最難以消弭的。


【影涉人生】銀幕裡上演的都是你我的日常鏡象:《人肉搜索》(Searching)_艾莫西1

今年在日舞影展NEXT單元拿下觀眾票選獎打出將戲院裡的銀幕化身成為電腦螢幕的電影《人肉搜索》,除了主角周約翰在好萊塢打滾多年終於可以演出一部擔任主角的認真電影,這部全亞裔陣容的作品也終於跳脫只是在講文化差異或移民心境等題材,而是成功交出了一部超越種族膚色的共同語言作品,而這共同的語言就是網路。我喜歡《人肉搜索》這劇本,是因為它夠聰明,聰明到懂得用共同行為的投射來吸引共鳴。整部電影的視角相當有趣,坐在戲院的觀眾只有兩個角度,一個是變成坐在電腦前,另一個則是成為電腦。當主角看著我們時觀眾就是電腦螢幕,所有劇情發展都在螢幕裡外,螢幕與銀幕的切換貫穿全片一氣呵成

銀幕與螢幕的視角交錯同樣深得我心,說穿了現在電腦螢幕裡發生的日常有多少人把坐在螢幕前的自己當成看電影般的看待?而電腦裡的那些社群軟體、網路、對話、交友等,又有多少只是一場戲?誰是導演、誰是演員、誰又是觀眾,每一天坐在電腦前,這些思維都衝擊著我們。而《人肉搜索》從一開始就把銀幕跟螢幕作了切換,手法新穎有趣外,對我來說更是一大諷刺所在。實在相當高明!

【影涉人生】銀幕裡上演的都是你我的日常鏡象:《人肉搜索》(Searching)_艾莫西2

《人肉搜索》是一部相當「別有用心」的電影,除了手法外,諸多劇情支線看似只是主角的個人行為,卻又同時考驗(檢視)著觀眾的慣性行為。例如片中主角金大衛(周約翰 飾),當他必須確認一個陌生人的可信度時,他第一時間做的就是網路搜尋,並且只看了頭三則資訊。而需要真實了解一個人時,他也相信只要透過登入他人電腦與社群帳號就可以完全掌握。這部建立在女兒忽然人間蒸發,焦急的單親爸爸想盡辦法要找出女兒可能下落的故事情節實質為餌,誘使觀眾在男主角片中的行為與反應中檢視自己。有趣的是這個檢視並非是一開始就能察覺,當老爸試圖想登入女兒臉書帳號,透過層層轉化的更改密碼過程中,場內觀眾開始發出一些躁動,顯然大家都認為這樣的行為是不可以的。但透過搜尋去認定一個人的第一印象這件事,卻是被大家都默認且不以為意的。

《人肉搜索》電影厲害的地方正是在此,電影不需要在劇情上作更多鋪陳發展,反倒是透過現在多數人行為中的「BUG」來放大即可。為何我們會相信網路搜尋?從何時開始我們那麼容易就會相信一件事或一個人?對我來說這就是網路帶來的行為BUG,人類變得很輕易或急著相信了某個事實,卻未必會想到這可能而非全貌;又或是有心人可以透過這個行為BUG來操控他人(同場推薦最佳範例電影《非識不可》。因為當所有的資訊來源只剩下網路,那操控似乎就是最簡單的事了。而且更簡單的是「只要讓想看的人看到」就夠了。

取得全世界的人相信或許不易,但讓一個人相信似乎已經不算困難,而更可怕的是,一個人也會影響別人。網路世界資訊的烽火燎原,經常是一發不可收拾,灑得出去卻不知如何收回。一但被有心人掌控,就成了任何時候都有機會上鉤一切只需等待。

【影涉人生】銀幕裡上演的都是你我的日常鏡象:《人肉搜索》(Searching)_艾莫西3

《人肉搜索》的重點在於搜尋,不只是網路的搜尋,也包含了人類思維上的搜尋。片中老爸登入了女兒瑪格的電腦才發現,她沒有去上該上的鋼琴課,在學校也不是個有朋友的人。這些形象對老爸來說難以置信;她進入了瑪格的世界,登入了每一個瑪格會上的網站,眼前的瑪格變成一個太過陌生的人,而老爸不明白的是為何他們兩人在家會無法可說?而瑪格寧願把話說給陌生人聽?片中有一段老爸觀看瑪格過去直播的一段段影音畫面,都是按了播一下子就關,看到這裡忽然感到難過,這就是代溝,或許不是不願意多花時間,而是刻板的認定這樣的內容不會有什麼重要的。可殊不知影片中的瑪格眼神看起來有多孤單又不知所措。必須面對沒有太多觀看人數的壓力,但同時間又需要與人交流,所能做的大概這些影片這就是她最大的勇氣,可是這些老爸金大衛都沒有察覺。而這就是網路帶來的無形且難以突破的距離。

但我們能怪不是生在網路世代的長輩們嗎?當然不能。他們要理解這個世代太困難,而更大的危機則在於當他們試圖努力學習網路,則更容易沉迷與全然相信。金大衛的設定年紀為1970年出生,從電影第一幕出現windows經典桌面來判斷應該是2001年的Windows XP,電影開頭刻意以某些視窗與排序畫面展現了網路的發展,也就是說金大衛是在31歲使用網路;而從他的工作內容看來他對網路的適應程度並無問題。然而瑪格則是一出生就活在網路的年代,這世代的人際關係有極高的佔比是透過網路。更高比例來自陌生人的交流。

【影涉人生】銀幕裡上演的都是你我的日常鏡象:《人肉搜索》(Searching)_艾莫西4

這些細節看似在《人肉搜索》中無關緊要,但卻有其左右劇情的關鍵。如果無法參悟這些代溝與差異,那電影裡的情節發展就容易被認為太過扁平。因為《人肉搜索》用了一半的時間在告訴我們這就是你我會作的事,卻又在後半反轉立場把角色還給了主角金大衛,讓他告訴我們這才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人才會作的事。

最後強大的反轉來自關鍵性的照片,當然也只有像金大衛這種中年男子才會花錢去打電話給圖庫的模特兒,正是因為在他的年代是不會有人盜用他人照片來當成自己的,所以他才會執著要去找出照片中的人物到底是誰。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大概一眼就知道那照片不會是本人,一但有了這先入為主的觀念,那麼我們就不可能會像片中主角去打這一通電話,也不可能再從這裡面找出更多線索,甚至找到答案。

我喜歡《人肉搜索》的劇本,正是因為它使用了最符合我們目前所處環境與行為的手法,同時間卻又反問著這我們這些日常行為中從沒思考過「為何如此」,透過這些行為BUG加以延伸後再回到那些還不那麼依存網路世代身上,展現了屬於上個世代的傳統也有值得我們繼續保留的地方。這是《人肉搜索》的厲害之處,最終把我們從片中丟回觀眾席上告訴我們,你看的不只是一部電影,銀幕裡上演的都是你我的日常鏡象。

直到關機我們才能離開。


【艾莫西寫在後面】

《人肉搜索》的手法我覺得著實太聰明,它幾乎是用了一個跟觀眾情緒與情感同步的零時差劇情。因為主角的行為幾乎就是我們的日常,於是他的每一個行為或猶豫,打字斟酌的符號表情與用字方式,無須演繹就能讓觀眾明白角色的心境。觀影時或許同場的都是同好,過程中一些笑點或是驚呼聲幾乎都同步,讓我一直都有「這真的就是每個人會發生的事啊」的共鳴。又或是像是看到蓼蓼無幾的按讚數,沒有動靜的tumblr,這些看似社交實質求救的聲音都歷歷在目忽然覺得真的不需要吝惜按讚,讚只是一個按鈕,但可能可以帶給一個人在生活上有更多好的感覺,我們為何又要如此吝嗇?

跟網路有關的電影非常多,但其中我最喜歡的仍是2011年的《非識不可》(Catfish),以偽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一段臉書上的網路交友,最後卻延伸出令人意外的發展。對《非識不可》之所以會如此難忘是因為這部電影徹底改變了我對臉書的某些反感,甚至接受了有些人需要在網路擁有另一個身分才能繼續維持他的日常。欺騙未必都有惡意,有些欺騙只是為了增加生活的某種可能性。當然你可能會難以理解我的論點,誠摯推薦給喜歡《人肉搜索》的觀眾也可以找這部《非識不可》來看看,我覺得《非識不可》為網路電影訂立了一個很高的境界,關於改變對網路的想法。

《人肉搜索》也有著同樣的野心,但仍著重在劇情發展的鋪陳,能僅僅透過所有網路視窗拼湊出整部電影還能有高潮迭起的緊張感實屬不易,看字幕才發現似乎整個團隊有非常多亞裔成員,第一次覺得亞洲人真的也是有辦法拍一部給全世界看的電影啊(真的不會只是亞洲瘋狂富豪那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