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去了一趟吳哥窟,關於這兩年前的旅行,到現在我常常會翻閱著我在那裡拍攝的照片。然後想著當時我同情著她們的遭遇時,其實這些感嘆是多麼的無謂。我想,在我看完【不能沒有你】之後,也有著一樣相同的感觸。

【不能沒有你】很催淚,可是我相信眼淚不是導演戴立忍想給我們的感想;觀影者之所以會哭,有著極為落差的觀點。如果你是掬起一把同情的淚,那我到覺得大大沒有必要!片中的父女,在看似貧苦(這是相對而定的價值)的環境下生活,但他們真的很困苦(從外在與內在而定)嗎?我覺得倒也未必。電影從一開始的幾個畫面讓我們知道,這對父女窮雖窮,但有著自己的一套生活模式。對他們來說,這樣的生活倒也知意滿足。一直到小孩子要上學,到了一趟戶政事務所後,接踵而來的制度與法條干預,讓這樣知足的生活起了巨變…。

我常常想起吳哥窟的那段旅程。記得那幾天我入住飯店,每天早上都有小朋友來要我們喝光的寶特瓶,明明對我們來說這些空瓶跟本不算什麼,但那裡的孩子拿到時卻宛如天大的恩惠,心裡忽然一陣心虛…,特別是他們還一直跟你說謝謝時感覺非常奇特(因為你只是把你不要的東西給他而已)。然而,正所謂個人需求不同,這些對他們來說是可以生活的東西,我這樣的心虛情緒其實並不必要。之所以後來會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為後來我到了吳哥城,撞見了一對母子正在玩鋁罐,本來我是覺得很心酸的,可是不知怎麼,看著他們開心的笑容,以及小孩子玩得不亦樂乎的樣子,我發現我的心酸根本沒有必要!因為在這裡,這樣的生活就是他們所擁有的,這沒什麼不好。我之所以會難過,那是因為我用了我自己的價值觀在定義他們,如果她的週遭都是這樣 ,他們也無從比較好壞,直到我們踏進了他們的生活,當我們把大量差異帶入時,生活的變化或許就此展開…。


(這就是2006年我在吳哥城拍到的母子,他們的笑容給我ㄧ種簡單的滿足幸福。)

於是乎,我們很容易遺忘的部份,是我們這些過於快速且自以為的價值觀去定義他人,而忽略了深入了解其實是最起碼的尊重。

回到電影【不能沒有你】。



【不能沒有你】是改編自幾年前台北發生的一起父親抱小孩要跳天橋的新聞事件。不過電影要呈現的卻不僅是如此;一如我先前所寫,電影透過改編故事,帶著我們看見在新聞那
3分鐘草草帶過的畫面之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而這其中你可能會發現,這或許跟你「以為」的不太一樣

我一直很難忘懷電影中的幾幕畫面,一如爸爸的大腳與女兒的小腳踩著桶子裡的衣服,又或是爸爸跟阿財哥修完幫浦不小心嗆到孩子從電影螢幕轉過頭的那噗滋ㄧ笑。這兩幕的溫柔幾乎是全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大概是我的生活已經太複雜,複雜到都忘記了有那麼點細微且美麗的事件;而我覺得【不能沒有你】最難能可貴的,是透過畫面讓你看見一些早被社會過大聲響所掩蓋的音量,這些沒有過多華麗編排的樂音,原來竟如此純粹動人。

而事實上,片中那家徒四壁的房子,有著現在多數家庭用錢也買不到的東西,這東西叫做愛。或許是正因為也僅有彼此,所以可以更加珍惜。而我們呢?把愛跟什麼東西放在天平上比較了呢?



某種程度來說,我覺得【不能沒有你】並不是僅一昧的悲情訴求;你看進去了會發現,原來他們如此富有。儘管這些富有不是外在社會認定的價值。或許因為整個社會早已習慣用表象定奪,隔著距離評斷。我頗喜歡戴導抓這片的距離與鏡頭,一個剛剛好的距離,我們看似不會涉入太多;隔著距離看待的效果,一如我們看待整個社會的方式,為了保持安全的人際距離,其實無形中卻是一道冷漠之牆。

電影閱畢,所未盡者其實尚有千千萬萬,但我恐無法用文字盡述。眼淚之後,我們都必須行動。或許正如我與友人討論本片時所忽然想到的這句,關心陌生人也許太過奢求;但,只要你可以去關心你身邊的人,其實就已足夠!

 

對我來說,【不能沒有你】有著應該是今年度我看完【為愛朗讀】之後,第二部讓我感受到非常強大後座力的作品。而黑白畫面的呈現,或許不只是戴導所說,「我找不到適合這部電影的顏色」;也許,還有一種可能是,你內心看見的畫面,是什麼樣的色彩?

當妹ㄚ在船上用雙眼守護著潛水的爸爸時,我看到的,是透澈的美麗湛藍。



【艾莫西寫在後面】

我覺得這電影三位主角真的是完美演出,我相信沒有人可以取代這三個角色所給予的說服力。陳文彬與林志儒相信大家應該不陌生,不過特別想提趙祐萱這位小朋友,看到有網友說她的演出簡直比【貧民百萬富翁】裡的小女生飆淚千萬倍,這話說的真是太貼切了!劇場朋友告訴我說,趙祐萱是雲門舞集舞者的女兒。我已經拜託她去幫我要簽名照了啊~(整個變成粉絲了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同學莫西 的頭像
    艾同學莫西

    書寫記憶3.07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