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犯》前導海報

「這個房子它不會跟我說話,它只是安靜地等著媽媽回來,於是我也什麼都不說,也只是這樣等著。」


青春期總是苦悶,渴望自由也想愛,想考滿分又想玩;青春期永遠兩難,想有人懂卻搞不懂自己,期待有人陪卻老裝一副無所謂。我們不知道是誰讓我們如此表裡不一,讓我們穿著一樣的衣服卻無法成為一樣的人?有人從這些詰問走過來了有人卻沒能走過去,在張榮吉的《共犯》中,主角正是那些無法過去的人們。

dbf9b1e5-f6e1-4cf5-b49b-44e3f3b90dca

張榮吉的《共犯》,從一場意外開始蔓延,被霸凌的男生在上班途中撞見了一名墜樓身亡的女孩,隨後而來的兩名男同學則協助報警進而一同參加輔導。漸漸三個人對於那名身亡的女孩充滿好奇,她是個怎樣的人,她平常喜歡些甚麼,她為什麼自殺,這些好奇讓這三名男同學成了夥伴,他們下課後就聚在一起,不只調查還打算替身亡的女孩討公道!然而另一場意外又忽然到來,打破了他們三個人原本的關係,這才發現原來整件事情都並非他們看見的如此…。


首先必須說,張榮吉的《共犯》跟《告白》可說是完全不一樣的電影,之所以先把這句話寫在前面是因為可能蠻多人看預告的攝影風格以及電影簡介時的確會有某種投射,但《共犯》大概在開演後的十分鐘內就會讓你把成見丟棄,它有它自己說故事的方式,很快地你已經完全進入這個「有點知道又不太確定」的世界裡。例如學校裡的輔導老師彷彿才是最需要被輔導的人,訓導主任的刻板怕事,老師與學生完全沒有互動交集。《共犯》跟《告白》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學校這個空間的設定方式,《告白》是圍繞著學校,而《共犯》卻是跟學校抽離的,因為這個故事的共犯不似《告白》是因學校而起,《共犯》裡真正的共犯並不只在學校。共犯只是一個契機,讓電影裡的這三個人為了尋找共犯成為了夥伴。

而這夥伴關係只是一時的。

01-《共犯》左起巫建和、鄭開元、鄧育凱。新人表現值得期待

我喜歡《共犯》角色的設定,三個男生完全是三種世界,一個人緣好功課好,每次到學校大家都跟他借筆記,一個則是玩世不恭的混混,經常出入訓導室,另一個則是成績普普沒有甚麼朋友會被欺負的弱勢。電影雖然刻意從外型穿著來讓我們接受它們三個不同的性格,但我最喜歡的是他們三人決定去參加身亡女孩葬禮的那場對話,好學生說要請假,混混說幹嘛請假翹課就可以,弱勢則是沒有吭聲。這樣一個小地方的對話設計就能直接把三人個性讓觀眾清楚明瞭是非常聰明的安排。而隨著劇情我們看見整起事件的主導成了那個不吭聲的弱勢。這個設定也很有意思,電影沒有交代好學生跟混混的家庭背景,好學生回家只有房間上網 ( 不開燈 ) 的畫面,混混始終沒有回家而是在街頭呆坐或泡網咖,從這些地方我們理解他們三人那看不見的共通點,他們為何可以玩在一起,起初是因為對於來自不同世界的好奇,後來漸漸也有了缺乏關心的共通點。他們都是需要夥伴的人,學校裡朋友只是一種交際,就像他們三個人聚在一起時穿著便服的狀態,而到學校穿起一樣的制服時卻會形同陌路,學校讓穿著一樣衣服的孩子有最難以跨越的階級,而我們都不知道這些狀態是從何時開始根深蒂固?


「在這世界上只要有一群人相信著一樣的事情時那就會變成真的,真相是什麼其實一點也不重要。」

10333330_324042304415904_5348836335618530941_o

片中飾演弱勢被霸凌的學生巫建和在開場不久時說出了這句台詞,爾後我才知道這句話就這樣貫穿了整部電影,又或者說是一整個世界。學校教導學生相信著只要念書就會有光明的未來,父母相信著只要努力賺錢就可以給孩子美好的人生,老師相信著只要處罰學生就不會製造出壞學生,沒有人在乎真相與事實,大家都只想照表操課,敷衍了事。《共犯》這電影著實把認真的人就輸了這件事渲染到最高點,認真的人你會死,電影把死亡指向片中所有的主角,死亡不一定是有煩惱的人才選擇的一途,也可能是找不到方向或課業壓力過大的青少年所能找出的一條最簡單出路。所有的紅色都只是希望被真正看見,偏偏這才是最奢侈甚至致死的期盼。


「你們知道死了會怎樣嗎?死了就是死了並不會怎樣。」

我想起片中那名從一出現就身亡的女孩夏微喬將另一名同學朱靜怡關在廁所然後開門把卡謬的異鄉人拿給她這一幕,對望呼應著黃立淮的計畫,這世界上每一件好事與壞事出發的原因其實都相同。為了想要有夥伴,以及痛恨為什麼只有我沒有夥伴。原來一切都不是為了尋找誰是共犯,而是為了想擁有夥伴。

那怕是想死,我們也會想找夥伴

3e04f8c2-84f0-4285-8ae9-2263ce434cfb

「等一下我想告訴你們一件很重要的事。」終究沒有人知道黃立淮口中那件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就像永遠也沒有人知道夏微喬真正的死因為何。青春就是一場留下最多問號的經歷,而大人總把所有事情的結果簡單二分,意外或蓄意,主動還被動;但每個人真正期待被他人憶起的終是過程。就像片尾那段忽然出現的背影,三個學生一同走過二手電視維修的小徑,電視上放送著他們參與過的事件,那個陽光普照的當下,三個人用影子留下了存在的證明,也被彼此記住著他們因為尋找共犯的關係成為了夥伴。

就算這夥伴關係只是一時的對青春來說也夠了。

10357680_322798064540328_1456904094868213552_o  

【艾莫西寫在背後有疑問有雷請勿亂入】
雖然我喜歡《共犯》的角色設定,但還是不免感到故事後半段似乎有點亂了套。其中讓我最不明究理的地方在於夏微喬那個廢貓粉絲專頁到底是自己建立的還是由黃立淮打造?這裡我有一點搞不清楚,加上朱靜怡第一次出現去找葉一凱時身穿貓的T恤。以及電影開頭黃立淮發現夏微喬時也是被貓的聲音所吸引。這塊感覺電影舖了個梗但卻沒有延續,難道這跟鍾孟宏電影ㄧ定要有魚但沒有為什麼ㄧ樣嗎?不過我個人還是認為廢貓粉絲專頁應該是由黃立淮打造的較為合理,但這部分電影並沒有更強烈的佐證所以也無從得知。然後還要稍稍幹譙一下最後那場打鬥戲沒有感情也沒有高潮,加上鏡頭很亂非常可惜。這場戲算是壞了整部電影。

其二是對於陳綺貞的硬要客串感到有點反感。疏離跟不想活的人是不會去聽陳綺貞的。畢竟陳綺貞唱的不是疏離,那只是中二病。

之三是最後相信音樂的部分。音樂與電影合作是很好,但《共犯》片尾莫名出現一首日本團唱中文詞的「搖滾」歌曲在跑字幕時出現我覺得氣氛被破壞的好糟糕。想沉澱的感覺都被打亂。我是不知道這歌是否是導演或製片選的。畢竟也沒有打出歌詞無法感受那首歌跟電影的結合度。但如果唱片公司硬要打歌而把歌曲強入電影的話那就真是不好的合作。這種例子台灣實在發生太多次(我們就不多提蕭亞軒)。我覺得唱片跟電影合作最好的始終是日本電影,例如《聽說桐島退社了》高橋優演唱的那首〈太陽依舊昇起/ 陽はまた昇る〉那麼動人,又或者是《草食男之桃花期》直接把森山未來拉出來唱〈今夜はブギーバック〉,或許有人覺得電影跑字幕就是散場所有放甚麼歌都不重要但我還是想說字幕本來就屬於電影的一部分,觀眾的情緒都還在收拾中,所以亂選歌的感覺就跟戲院硬把字幕卡掉一樣糟。

但最後還是不免要大力稱讚《共犯》的成音與音效,作的真的是太好了!在中山堂二樓觀賞時聲音效果好到我真的以為是現場發出來的。加上圖書館場景也有一個非常細微的murmur聲讓人很有感覺我一度以為是自己手機的廣播自動播放還查看了一下XD。映後果然也有觀眾提到《共犯》的音效,張榮吉說這場杜篤之特別來現場調過音響,以及拍攝時也特別注意聲音表情用聲音跟不同軌道錄出來的空間感成功打造出更多層次的臨場感,彷彿我們也置身那個場景中我覺得《共犯》的聲音真的作得非常非常棒,希望上映後戲院喇叭也能完美展現出《共犯》聲音的這項優點。

嘿!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讓我知道。
莫西有個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fansofalmas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