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涉人生】行動本身就是答案所在:《你找什麼?》(Looking For?)_艾莫西

文/艾莫西

注意到《你找什麼?》這部片是在去年金馬影展的入圍短片,注意到周東彥則是因為兩廳院這幾年在社群上執行的影像單位狠主流拍攝影片與畫面執行能力之好,於是注意到了這個名字,加上去年金曲獎表演節目中林宥嘉與數位結合的多媒體表演亦出自周東彥之手。不過去年金馬礙於時間無緣看到這部短片,今年意外在金穗獎節目單中看到了它,就決定非看看這部作品不可。

《你找什麼?》對我來說不能算是完全的紀錄片,我也不會把它歸納為電影,我想我可能會稱呼它為影像紀錄。制式的紀錄片大多有一個期待,或必須追出一個答案的手法,在《你找什麼?》這部作品中都沒有發生。而導演與影像之間的距離同樣微妙,既不像那些自傳式紀錄片的成長(或人事全非)套路,也沒有不讓觀眾發現導演的存在。《你找什麼?》直接用了導演提問的方式來進行,而這部作品創作的最源頭,其實也只是導演周東彥在使用交友軟體時某個法國人對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正是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影涉人生】行動本身就是答案所在:《你找什麼?》(Looking For?)_艾莫西2

使用交友軟體的人究竟想找什麼?我覺得整個《你找什麼?》短片裡的這個中心提問著實有趣。作品鎖定男同志族群進行這個問題調查。卻從不同年齡、背景、國籍與身分上得到不盡相同的說法。有人覺得是約炮,有人覺得是尋找自信,有人覺得是找慰藉,也有人只是打發時間。儘管說法未必相同,但找尋「同類」的渴望卻在言外蔓延。因為需求無法在日常或身旁得到滿足,於是開始尋找,就算以為自己找的是另一個世界的人,但本質上大多來是來自同質性的共鳴。

不是只有我這樣,成了這些使用軟體中各取所需的關鍵之一。但這卻不等於答案。為什麼我會這樣,在這些共鳴中,仍是一道無解。在這裡說的「不是只有我這樣」,並非來自描述同志的身分認同,事實上在這個時代,同志已經不算是太難找到認同的存在。甚至某些地方同志儼然成為主流(身邊曾有非同志的男性朋友說去看阿妹演唱會時覺得自己走錯了場合…),不過或許正是來自於這股覺醒,反倒又形成了另一種排它性。片中部分受訪者提出男同志慣用熊與猴,零與一來作分類,不是肌肉男就是瘦文青,不是帥那就要可愛等諸如此類。可是並非每個同志都能套用這些「同志分類法」,導演周東彥或許就是其中之一當初那位法國人在交友軟體上問的那句「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也許不是個申論題而是選擇題,這個「You」或許也並非透過個體發問而是群體。但對於不認為或也還不知道自己該是哪類的人該如何回答?而我們為什麼不能只是我而已?

【影涉人生】行動本身就是答案所在:《你找什麼?》(Looking For?)_艾莫西3

《你找什麼?》作品中多位同志受訪者面對鏡頭聊起了自己從交友軟體到愛情觀等想法,面對彷彿想從中聽見一個可以讓自己拾起當成參考答案的導演周東彥他們立即成了不同邊的兩方。而片中三場導演的受訪與周東彥穿梭在各個城市滑手機的畫面則填補了那些還沒有頭緒的空白。長達四年的「非追蹤」訪談並不像大多紀錄片窮追不捨地渴望找出一個答案,略顯鬆散但實質保持距離的訪談內容反倒很真實呈現出了導演周東彥的個性,或許他還沒打算在這個問題中讓自己有所解答,也或許他其實在人際關係中再怎樣親密仍必須隔著某些縫隙。一如他面對的那些受訪者時,他大多選擇了直接破題的問句,卻鮮少針對對方的回覆作更深入的追問。或許某些疑問的答案永遠來自於讓你產生疑問的某人,而我們卻習慣以為在不同的人身上或許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你找什麼?》用一小時的時間讓我們看見這些同志的真實日常,那些不是只有在同志大遊行這類活動才會被熱議的某些話題。他們面對鏡頭說著的,是每個人或許都曾想過但不願深究的疑問;是網路世代崛起帶動的快速享樂與外貌至上的交友方式。一如我們申請帳號時那些要求你選出三個關鍵字來代表自己的表單,讓你不知道是那些關鍵字決定了你還是你決定了那些關鍵字。網路加速了讓每個人都能在茫茫網海中找到同類的可能,但我們不能不問自己的是,找到了之後是否又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

【影涉人生】行動本身就是答案所在:《你找什麼?》(Looking For?)_艾莫西4

在華山看完《你找什麼?》回到家,我在租屋處外的陽台抽菸,看著車來車往時心想,這些日子我在591看的那些房子,設定的那些條件:地點、格局、價錢等,到底我想要的是什麼?我是真的需要找到符合那些條件的房子?還是我只是想搬離這裡?亦或是我其實只是不滿於現況住處的某個問題,但我並沒有真的想離開,所以我才沒辦法找到我想要的房子呢?映後導演周東彥出席問了在場觀眾沒有使用交友軟體的人舉手時我舉了手(是真的,我真沒用過),但實際上這個「你找什麼」又何止是交友軟體才會產生的疑問?

《你找什麼?》這部作品是活的,是進行式的,是行動的。而行動本身其實就是答案所在。也或許從來就沒有什麼真正的答案,只有行動才是真的。

話說看完《你找什麼?》的那晚,我決定不搬家了。



【艾莫西寫在後面】

從事網路相關的工作十多年,對於網路改變了人與人關係產生的行為等相關議題,一直都是我感興趣的範疇。這次《你找什麼?》提出對使用交友軟體衍生出了愛情觀疑問,層層堆疊到更多內在的疑問對我來說,反倒是鏡頭外的東西更令我好奇。就像每個人都用但你卻不用的這件事,大家多數會好奇你為何不用?而不是去問自己為什麼我有用?網路帶動的大眾驅動力相當驚人,建立在每個人很怕落單的前提下令人不自覺地放棄了自主性而有時候選擇自主的人卻只能得到邊緣化的結論如果認真討論起來大家就會說你何必認真呢。網路讓每個人隨時都可以加入一個圈子或認識到同掛的人,久而久之變成了一種固定模式。時而冷靜時而極端,一切都建立在必須能被專注著。但那些沒法被關注的時刻又該怎辦才好?這很難知道,因為這類訊息大多不會出現在網上,比較需要約出來碰面或打通電話Off-Line模式,讓自己好好想想

發現自己在網路上呈現出某種偏小眾的行為,例如我還是最愛What’s APP,從來沒花錢買過LINE的圖,到現在還在用PLURK,超愛講真正的電話(謝謝願意陪我繼續老派聊天的朋友)
我發現當我繼續保有這些習慣,又會被人問「你怎麼還在用這個?」如果我問那些本來有在用的人們為何後來不用了,通常得到的答案是「大家都沒再用所以就刪了。」我後來慢慢清楚知道,我不是大家,大家裡面也沒有我。

這大概就是為何,我自覺與網路已經找到最適合的距離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