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涉人生】成長本身就是一段從家鄉離巢的過程:《別告訴她》(The Farewell)_艾莫西00.jpg

文/艾莫西

如果你被醫生告知家中長輩罹患癌症且所剩時日無多,你會選擇告訴他,還是隱瞞呢?

由旅美中國導演王子逸改編自身家族真實經歷的電影《別告訴她》,故事的主角正是她在中國的奶奶。多數家族成員大多旅居國外,得知這項消息後家族的人研議,以旅日長孫結婚的名義將大家集結一起,藉此回中國看奶奶可能的最後一面。但他們必須謹記一件事那就是,「任何家族成員都絕對不可以讓奶奶知道真相。」
 

《別告訴她》的故事乍聽之下可能很難想像會滾出怎樣的張力,還記得初次看到電影本事以及海報時完全提不起勁。直到電影大量出現在年末的各種推薦片單,以及獎季的高呼聲才讓我產生了好奇。過去總覺得旅居國外的導演拍出思念家鄉的電影往往帶著隔閡(當然我這類背景的電影也看不多),直到我週日進戲院看了《別告訴她》後才徹底改觀,似乎是我第一次看懂了旅居國外的人士用怎樣的心情在思念家鄉,卻同時又對家鄉陌生的處境。然而,許多電影或許都想表達這樣的情緒但大多事倍功半,但《別告訴她》這片的共鳴成功在於,它不是空泛的講家鄉,而是具體的聊家人。我們不會空洞的思念故鄉,之所以會想念,往往是人的因素。也於是電影《別告訴她》建立在一個無論你是哪一國人,只要你是離鄉背井在國外工作生活,都能被這片輕易的勾起回憶;而就算你沒有這樣的背景,電影依然可以感動到你,因為它另一講述的重點也在於,成長本身就是一段從家鄉離巢的過程。

【影涉人生】成長本身就是一段從家鄉離巢的過程:《別告訴她》(The Farewell)_艾莫西05.jpg

《別告訴她》電影中的角色鮮明,始終住在中國長春的奶奶,長子去了日本,老二則去了美國。他們各自長期在國外生活,也擁有了兒女。他們鮮少回家,反倒是兒女還小的時候反而比較常回家。爸媽想抱孫子似乎成了兒女回家的因素之一。「怎麼回來啦?」不跟家人同住的如果忽然回家,家人一定都會用這句話開場。離開時家人也總習慣說,「沒什麼特別的事就不用專程回來了。工作要緊。」回家似乎需要一個事件或理由才能具體成形。這也是為何在《別告訴她》中他們籌備了一場假婚禮,卻不願意讓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孫女比莉一起回家,因為他們知道對受美國教育長大的比莉來說,她恐怕無法理解為何中國人要拐彎說話?為什麼不能直說?

「我們東方人對家庭的思維跟你們受西方教育的人不同。西方人是把人看成個體,東方人則會把人聚集成群體。你想告訴她是因為你不想扛責任,說出去就輕鬆了。我們不說就是不想讓她需要去操這個心。我們自己想辦法承受。」

文化差異來自成長背景。《別告訴她》透過家人彼此在不同國家的生活養成,引發是否該告訴奶奶真相產生了歧見。對從小受美國教育的孫女比莉而言,在美國不可能會有這種事。於是她不能理解也無法接受。起初她覺得假婚禮像一場猴戲,鬧哄哄的好像把每個人都綁在一起,實質上卻又把每個人刷得很淡。但逐漸地,她看到奶奶積極並享受著掌管的模樣神采奕奕,同時卻也看見她以為盲目的父母或叔叔各自轉身後的憂心落寞,比莉逐漸懂了這所謂的善良謊言,她開始接受這場演出,接受這齣全家族為奶奶精心安排的戲碼,戲有多假,愛就有多真。

【影涉人生】成長本身就是一段從家鄉離巢的過程:《別告訴她》(The Farewell)_艾莫西07.jpg

一場精心籌備的假婚禮,除了直系家族的人之外,其他的賓客都不知道真相。其實這也不是假的。家族成員幾乎都假戲真做了。大哥上台泣不成聲說著去日本後整整二十年都沒有回家;始終沉默的長孫在自己的假婚禮上痛哭;婚禮上的眼淚與歡笑同等重量。奶奶看在眼裡,或許也放在心上。透過婚宴上奶奶與老朋友的對話我們得知,奶奶曾上過戰場,爺爺是她戰場上的同袍,原來奶奶的剛毅堅強其來有自。我們總是對家人還只是個人的那些生活經歷大多一無所知。有時甚至會忘了她也跟你我走過同樣的路。

因為奶奶上過戰場吃過苦,從這段往事中我們可以推敲出他們家族的背景,以及會想把孩子送出國的念頭。但同時間他們可能又矛盾期盼著,孩子成功了就會回家。只是成功何其容易?一如上戰場贏得勝利有多難?離鄉背井的生活並不好過。可是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有能力的都會把孩子送出國。多數父母的想法很簡單,喝過洋墨水的會比較容易成功。說穿了就是東方社會普遍認定西方比較優越的刻板因素。這種想法至今都存在。可是成功的定義是什麼?要怎樣才算衣錦環鄉?如果沒有一番作為就回家是否等同失敗?送出去的孩子在國外落地生根,出生的下一代又該如何看待所謂的家鄉何在?

除此之外,在美國生活能不能算美國人?決定我們國籍的,是護照還是樣貌?這些看似尖銳的問題在《別告訴她》裡成了家族的餐桌話題。美國好還是中國好?美國賺錢容易還是中國賺錢容易?如果真熱愛中國又為何要把孩子送出去?有人嚷嚷無論去了哪裡都是中國人,可是護照的定義卻不如此。這類問題在片中只是家人意見不同的辯解,但電影並不打算強化這些分歧,反倒透過這樣的差異來突顯在不同國家生活後,彼此在觀念與價值觀上逐漸不同的必然。

【影涉人生】成長本身就是一段從家鄉離巢的過程:《別告訴她》(The Farewell)_艾莫西01.jpg

思想不同,不表示不能是家人。《別告訴她》最令我動容的,是那些看似可以繼續堅持的東西,都透過奶奶這樣的一個角色而軟化立場。在奶奶的眼裡,誰拿什麼護照都沒有關係,怎麼想都無所謂,你終究都是她的孩子與孫子,這不需要註記在護照或身分上的欄位,寫在心上記在心裡,無須區分也無須說明。家的意義在那場假婚禮上更加鮮明而立體,他們彼此舉杯玩遊戲,用代號稱呼彼此,那一刻所有人都因為身在這個圈圈裡而感到安心凝聚。在一張團體大合照後比莉衝往醫院試圖攔截奶奶的診斷報告。她似乎懂了整個家族之所以決心要瞞著奶奶的原因。這是她從未有過的想法。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不知道自己生病病情就不會惡化。因為殺死人的有時候不是疾病而是恐懼。」

《別告訴她》電影開場沒多久,家人即用了這句話來告訴在美國長大的比莉他們決定隱瞞的原因。而隨著電影推進我才逐漸理解,所謂的恐懼指的或許並不只是死亡,而是也包含了不捨。因為奶奶的疾病讓全家族的人短暫齊聚一堂,即使有人想停下腳步,卻無法阻擋時間單向的前進,一如那些兒時與爺爺奶奶共處的老家早已拆了不復見,年輕的晚輩根本認不得,但還是希望回去看看。長輩回說「那有啥好看的呢?早就都沒啦。」晚輩屬於家鄉所剩的回憶太少,在長輩眼中則是過往的記憶太多。生命與人一樣來來去去,就怕觸景傷情。寧願不見為淨。

【影涉人生】成長本身就是一段從家鄉離巢的過程:《別告訴她》(The Farewell)_艾莫西06.jpg

時間仍是單向前進。離開家已成必然。回家離別的擁抱太短。紅包的意義太重。奶奶對比莉說,「這錢不是要給你繳房租的,是要給你買些你自己喜歡的東西。」一下子讓我眼淚氾濫。爺爺奶奶對孫子的好,有時是因為他們作父母時對孩子過於嚴厲而形成。兩代很容易對立,三代卻又經常變得柔軟。我們有時候喜歡溺著爺爺奶奶,卻無法用同樣的溫柔給自己的爸媽。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會對我們如此嚴厲?卻忘記了他們也曾對自己的爸媽有同樣的困惑。家族的問題總環環相扣,看似難解其實卻是一轉身就能參悟。也於是當假婚禮上,比莉與爸爸一同在台上合唱高歌時,也讓我紅了眼眶。

回程路上,比莉的爸爸媽媽在計程車上沉沉睡去。死亡跟睡著是否差不多?如果我們都不連絡,那消失跟存在又有何差異?比莉紐約的家中莫名飛入了一隻鳥;而當她回到長春投宿旅店時,窗外也飛進了一隻鳥。成長如鳥,所有人期盼你有朝一日展翅高飛,卻在你飛遠後等著你倦鳥歸巢。回到紐約的她想起了奶奶教的運動,她站在街頭大喝一聲,畫面隨即切換到長春的場景,樹上的鳥彷彿受到了驚嚇紛紛飛散。

家鄉的距離,或許也未必真如此遙遠。當我們望著同一片天空,呼吸著同一口空氣時。你會知道,它就在那。

【影涉人生】成長本身就是一段從家鄉離巢的過程:《別告訴她》(The Farewell)_艾莫西03.jpg

【艾莫西寫在後面】
作為2020年看的第一部電影,《別告訴她》著實讓我驚艷。好久沒看到會讓我默默哭濕一整張衛生紙的電影。我本身哭點低,什麼催淚爛梗都會哭,但哭完會討厭自己。所以我對於這樣一部用偏冷調色澤並寧願捨去更多可渲染情感的電影非常欣賞。電影有很多會讓人笑中帶淚的橋段,例如奶奶去祭拜爺爺拼命交代鞠躬的場面,或一家人蹲在地上幫忙找耳環的模樣,以及婚宴舞台上新郎跟新娘很乾的在台上清唱日文歌(這裡真的超級…日本人XD)。我覺得《別告訴她》捕抓到的家庭日常有太多相似回憶。就算我不在中國出生也沒有到國外工作也能理解箇中多數情感。

另一個想讚揚這部電影使用的鏡頭快慢與風格化。導演在某些畫面使用了慢動作來強調家人間彼此心境變化的張力,這種盡在不言中的手法極好。另外我也很喜歡他用了霓虹色調拍攝長春夜景,有那麼瞬間那看起來就像紐約。其實哪裡都可以是家,也可以都不是,重點仍在於心境。只是就算與家人只隔著一面牆,有時我們獨自一人時還是會感到孤單。或許一牆之隔與隔著數百萬公里的國界距離。其實從來沒有差異。

順道一提,片中奶奶的妹妹就是導演真正的小姨奶本人演出。而片中舉行婚禮的飯店也是當時真正的婚宴位置。目前導演的奶奶依然健在。而他們家族的人也依然沒有讓奶奶知道病情。對西方人來說一定很難想像或覺得是恐怖片。但在華語國家,這大概就是我們習慣說的默契與神蹟。或是祖先保佑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艾同學莫西 的頭像
    艾同學莫西

    書寫記憶3.07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