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郎姑出來宣佈春禾劇團演完這檔【梁祝】之後將畫下句點。這讓我想起多年前郭子主辦的台北故事劇團,還有兩年前的屏風表演班;前者真的消失在台灣劇場界,後者因為更多人的大力支持得以復出。那,春禾劇團發生了什麼事?台灣這個大環境真的殺死了它們嗎?

台灣人真的不熱愛藝文活動嗎?老實說,我並不這麼認為。我承認多數藝文表演都是靠企業贊助才得以繼續營運。在台灣,要靠票房來撐起劇場,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偏偏企業贊助又老愛錦上添花。(就是贊助有看頭的戲劇,而這些戲票房本來就不會有太大問題。)於是,大型劇場越來越大,小型劇場就老老實實地在各種場地演出。中型劇場的地位就越顯尷尬(中型劇場就是陣容也不太差,製作成本也不算少,但距離大型又有點距離,企業贊助有限。)於是,中型劇場就面臨了現實問題,不是逐漸減少劇量(例如創作社);不然就像春禾劇團這樣,走向關門命運。

其實,我還蠻同情這類中型劇場的處境;事實上很多小劇場也很辛苦。但是,針對春禾劇團的團長郎姑,我真的有一些話想說。

還記得前年,【歌劇魅影】來台灣演出,造成一票難求的現況(最貴的票更高達近萬元)。郎姑當時也出來發表她的看法,她說台灣人都願意花大錢去看這種國外演出,國內的劇場都很可憐,沒那麼多專注力。如果大家願意把那樣的錢拿出來,就可以救台灣更多的劇場。

老實說,我對於這番話非常不以為然。

為什麼【歌劇魅影】票那麼貴?如果有去看的人就會知道,他們搭建的舞台、帶來近80組的環繞音響、還有各式舞台機關,這些精緻的呈現,我覺得非常值得那樣的票價(我是花三千多左右)。這就像是一件好看又有質感的衣服,你會願意花比較多的錢去獲得,是因為你覺得值得。而不是一家店打著「倒閉在即,請伸出援手」這類的口號,你就願意去買一件自己不是很喜歡的衣服,只因為你想救那家店。我想說的是,想救,我就直接捐錢就好,衣服根本不需要。爲什麼?因為不合穿、不喜歡穿,為什麼要買呢?

我想,回歸基本面。觀眾買單的,是好的戲劇表演;而不是慈悲心。你的牛肉夠好(或是搞的夠吸引人),大家自然會買單。對我來說,春禾的戲(我指得是之前的演出,也不是這次的戲),我覺得只是普通而已,並不夠好。

這是我沒有買票的原因,跟【歌劇魅影】一點關係都沒有。我相信多數會去買【歌劇魅影】的人,事實上也是會買票走進劇場看台灣戲劇的人,這根本不牴觸。

台灣藝文環境真的很不好嗎?這個回答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但我可以保證,這絕對不是個肯定句。至少,不是那麼肯定的句子。


上週末前去觀看了兩部戲劇,果陀的【針鋒對決】以及優人神鼓的【空林山風】。兩個我都很愛。先提果陀,自前年【ART】請來金士傑、顧寶明、還有李立群,造成一大劇場佳話之後;發現這樣的卡司是絕對有保證的。今年【針鋒對決】,果不其然,所有宣傳品都放上金士傑與李立群的大頭肖像,連帶票價也跟著「三級跳」。不過我還是買單了,原因無它,因為我愛金士傑跟李立群。雖然我對改編類劇本不太感興趣,但是光這樣的陣容就足以推翻所有理由。而事實證明,不光是我,多數熱愛舞台劇的朋友都買了單。你能說台灣藝文市場不好嗎?顯然並不是如此低迷;至少,還不到沒救的地步。

相較於果陀的【針鋒對決】,優人神鼓的【空林山風】票房就不是頂好。但感人的是,優人神鼓始終堅持文化深植台灣。今年是他們創團20年的紀念,他們選擇了用50天,用雙腳走遍台灣鄉鎮,將那所謂的在高級兩廳院才看得到的表演,一步一腳印低踏入台灣,帶給所有族群。撇開效益或是營利這類字眼,這樣的文化堅持,是優人在作的事情。我想,那就足夠動人了。


我想說的是,台灣需要各類的藝文共存。商業、文化、主流、非主流,都有其存在必要。當然,「堅持」是一條辛苦的路,但是我深信,好東西大家都會不吝惜支持。至少我是這樣的。與其炮轟他人之長,不如問問自己:你東西準備好了嗎?

當然,台灣的藝文環境還可以更好。但我相信,這是遲早的事。看看電影【海角七號】的氣勢,我們就可以知道,低迷不會是永遠的。

我們能在這塊土地,(即將)看到太陽馬戲團,看過【歌劇媚影】,其實都是提升了觀眾對於表演藝術的興趣。這有什麼不好的呢?好戲很多,根本不用分本土或非本土;也不用分主流非主流。喜歡,你就去看;熱愛,你就繼續演。這個舞台,是相雙共通的。台上需要演員,台下也需要觀眾。誰都不能沒有誰,除非根本沒興趣。

所以,藝文不死,只是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可以的話,希望春禾只是暫時休息,有招一日還是可以重回劇場,期待那日,你們已經找出繼續堅持的方向了!

台灣藝文加油!

預告:接下來要進劇場看的戲就是表坊的【寶島一村】了…,劇場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同學莫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