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莫西
我以為我會很激動的。看這部片長3小時又54分鐘的《大象席地而坐》時,我的冷靜就連我自己事後想起都覺得不可思議。《大象席地而坐》不太像是一部電影,因為它就是生活,是真實的處境。這真實不只反應在生活中那種忿忿不平又無助的怒氣,還有更多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煩惱。說大不大說小又不小的煩心事最折騰人,就像是被大人數落從不好好收拾房間的高中生,被心儀的人拒絕只能去找人上床的男子,或是變成家人負擔的老人家。真要說是生死交關的事也未必,終究這樣的事只能上自己心頭,日以繼夜地。
於是《大象席地而坐》將近四小時,對應到真實的24小時,扣除八小時的睡眠時間,這部電影幾乎等同一個人的1/4天。花1/4天的時間去跟片中人相處,去看著他們的遭遇與處境,對我而言我覺得這樣的長度絕對是刻意且必要的。因為這些煩心事的戲劇張力都不強,大多瑣碎又狗屁倒灶,於是就得看那麼久。看到你覺得有完沒完,看到你也怒氣難消,或是更甚之,你會看到某一階段的自己。對我而言,我屬於最後者。
《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很簡單,描述四個角色在一天中都發生了自己難以解決的事件,而這些事件也讓他們四個素昧平生的人因此有了共同點。不知該何去何從的他們,最後決定去遙遠的滿州里看一隻席地而坐的大象。單看故事大概也看不出特別之處,事實上電影也沒有過多戲劇性的發展,絕大多數都是主角自己內心的小宇宙爆炸。抑鬱是整部電影一直鋪陳的加壓,電影試圖用接近真實的時間讓觀眾感受劇中人物承受壓力步步走向臨界點的經歷。這是導演編劇剪接集一身的胡波的用盡全力,因為這電影的能量是被累積出來的,而非透過張力來彰顯。對比生活中的能量來源也確實如此。我欣賞《大象席地而坐》的誠實,片中人物孬種膽怯,強欺弱的仗勢欺人,為求自保不顧他人的自私。電影幾乎對整個世界沒有一處著眼的美好,呼應著通篇低彩的灰藍基調,沒有耀眼溫暖的光芒,沒有夢想也沒有希望。只有活著的人。當活著成為唯一的能量來源,這電影忽然強化了某種日常的習以為常。
「我應該要出手制止的。但我沒有。如果我出手了,不就等於我跟那個人產生關係了嗎?」
與其說《大象席地而坐》批評這個世界,不如說它批評的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薄弱。片中人物的台詞都不多,但某些台詞說出時卻能讓我心頭一怔。都是太誠實的字句,通常是放在心裡的,但電影卻大辣辣地把它攤了開來。這樣的直白著實讓人難以回應。如電影裡的副教務主任說,年少時曾看過同學欺負貓,但他沒有上前制止,只因為他擔心跟對方產生關聯。又或者背著老公跟他好友上床的妻子,面對丈夫跳樓後的哀戚被質問,「你難過人死了?還是我冷酷?還是覺得處理後事很煩?」電影裡沒有一絲同情,只有試圖釐清的疑問。偏偏這世界比較喜歡粉飾太平息事寧人,如果有人非得要打破沙鍋,那恐怕最終只會無地自容。《大象席地而坐》演繹著的,正是這些無地自容的人們故事。
「意不意外有差嗎?不都是殺了人。就算我不弄你,以後一定也會有人拿這事弄你。」
「為何這世界如此邪惡?」看《大象席地而坐》時,感受到這句話從一個全然的肯定句逐漸偏移到疑問句的游離。我們到底想不想跟他人產生關係?怎樣的關係值得我們付出?世界上真有對等的關係嗎?在關係產生之前我們都不得而知。人際關係其實是一種賭注。電影先讓我們看見原生關係的殘缺,說明美好關係並非與生俱來就能擁有。若有那也是因為沒有生活壓力或夠幸運。世界上本來就不存在誰該養誰是天經地義的關係,當環境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時,這種關係就是一種奢侈。正因為電影如此直率看待關係的公平性,於是片中人物的漠然也就更能令人理解。但人終究是渴望關係的,因為關係等同於存在價值。哪怕我們在心上築了一整面牆,心還是會在最危急時翻牆而出。
《大象席地而坐》用配樂揚起來代表主角內心變化的暗喻,每顆忽然而起的勇氣都有配樂支持,具體化了心牆的瓦解。生活中很多冷漠都來自與我無關,可是一旦面臨危急時,瞬間的出手抉擇都能會證明自己生命的某種價值。儘管那往往曇花一現,或傻到根本愚勇,可是出手瞬間的心跳加速,就是活著的感受。片中數段主角出手干涉時都揚起了同樣的配樂,鏡頭也跟著明快起來,這些變化傳遞出角色們的存在感,相當鮮明且令人深刻。
「你說你跟我不是一路的?那我問你,你跟誰同路?」
我們跟誰是同路人?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將關係建立用了很細微的安排,我想胡波應該是個心思細膩的人,因為他懂得物品的象徵性。只有會收藏有紀念性物品的人才能懂得超越金錢的無形價值,而這價值同樣源自關係。高中生將自己最珍貴的一支撞球桿交給老人,並挺身幫老人卻慘遭被狠踹的下場;回到家老人被混混盯上,撞見此景的兒子卻選擇急忙逃離。撞球桿象徵著情義,也等同承諾。老人一直隨身帶著這支撞球桿,最後甚至靠撞球桿脫了身。幫朋友出氣的高中生隨身帶著一根捆著層層膠布的擀麵棍,他從沒將它從包包裡拿出來,卻一次次地被別人搜出成了他的先天惡意。與副教務主任曖昧的女高中生在母親被羞辱時拿了鋁棒敲昏惡言相向的大人揚長而去。三個棒狀物品,成為他們彼此關係的由來與建立。也是他們與世界產生關連的象徵。
我不覺得《大象席地而坐》是不帶希望的,沒有希望的是表象世界,然而劇中人物的內心都充滿掙扎。因為如果真想放棄何須對抗?三個主角的武器(說穿了也沒什麼攻擊力)是對外而不是對內的,那都是渴望對抗世界的象徵。為了自保也為了安心,有些為了承諾,有些為了證明自己。我認為在《大象席地而坐》中的這些暴力有其合理,這世界實質充斥著各種暴力,偷拍的網路影音或冷嘲熱諷的謠言散佈,這些不是拳腳相向的暴力往往傷人於無形且無所不在。身在其中的我們該如何還擊?如果不想變成一樣,如果想繼續活著,我們如何能不還擊?
然而,世界真擁有分辨其中差異的能力嗎?誰能明白這樣的還擊是忍無可忍的最後手段,是被迫的出手,是參雜著悲痛與苦澀的呢?
「若你現在站在高樓窗台旁。你會怎麼想的?」
「我想,我還能怎麼辦呢。」
飾演高中生韋布的演員彭昱暢,從一開始讓我覺得就只是屁孩,經過四小時的種種遭遇後,來到電影關鍵性的一場戲時,意外發現他已經什麼都不在乎了。臉部表情或態度都是置生死於度外的呈現。大概到這裡我才了解他為何可以提名最佳男主角。反覆說著這句「你賣我假票,把錢還給我」時毫無情緒,讓人深刻理解到他不是想去滿州里,而是他只剩下滿州里可以去了。
而韋布被交到原本要找他的「間接仇人」於城手中,這兩個本是敵我的人發現他們其實才是同路人。他們同是還能怎麼辦呢的兩人,也是無處可去的兩人。強勢弱勢只是相對,其實到頭來都是一樣的。我喜歡於城在聽見韋布的回話後選擇打那通坦承的電話,也喜歡最後趕過來幫助韋布的朋友。意外開的那一槍其實帶給於城的或許是希望吧!不僅是於城終於遇見了同路人,在陌生人口中聽見自己心底的話;他還遇見了義氣,看到有點傻氣的兄弟情誼。於城再一次看見了同樣掙扎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讓自己從苦難中解脫。
儘管電影傳遞出死亡或許不是那麼痛苦的事,真正的痛苦是活著。但片中這些角色都是想盡辦法讓自己繼續活著的。即使為了讓自己活下去而傷了他人,但他們都試圖讓自己活下去。活著大概就是這樣一樁不得不人吃人的事。在我看來《大象席地而坐》並沒有美化死亡或醜化生活,它用非常接近真實世界的時間與過程來陳述生活中的某種處境,而非只是單一故事的發展,或急忙讓人下定論的呈現。電影其實是很單純的東西,因為可以輕易的善惡分明,所以觀眾才能在電影裡得到救贖。然而《大象席地而坐》並非如此,它擁有更大的野心,用片長營造出一個可以讓觀眾沉浸的當下感,不疾不徐的娓娓道來。
《大象席地而坐》是一部想好好說話的電影,說給這個永遠給別人太少時間的世界,說給那些習慣了短影音就發言的現狀,說著每個人真正該往心裡面聽的話。
「你怎麼那麼會踢毽子?」
「這沒什麼。任何人只要對某件事浪費一段時間就可以的。」
電影最後一段有恰如其分的美好。一輛駛往黑暗去的夜車,乘坐著滿載心事卻無須任何交談的人們。每個人上車的原因都不相同,但在這輛車上沒有人會過問你原因。只要你有一張車票大家就是一樣的。長途夜車在中途停靠休息,下了車的乘客三兩兩,有人拿出毽子踢了起來,一旁的人也跟著加入。黑暗中車頭燈投射的光芒微微照亮了乘客身影,只是除了白色的毽子外我們分不清楚誰是誰,我們只知道他們是一路的。忽然傳來了大象的聲音,劃破了黑夜的寧靜。
大象的吼聲在黑暗中轟轟作響。這聲音從遠方而來。
來自旅程的盡頭處。
【艾莫西寫在後面】
在金馬影展看完《大象席地而坐》的那天下午,從戲院走出時外頭的光線讓我有些畏光。瞬間非常後悔了自己退掉平日晚上七點的場次改了假日早場。不然我猜我一定會踏著夜路慢慢步行回家。週日下午的西門町人潮擁擠,一路我被兩個路人撞到了肩頭,撞到第二個人時我就從電影裡回了神。我得跟上這世界的步伐,我得加快腳步從一個地方趕到另一個地方,我點開手機消化大量的訊息。這其中有沒有什麼關係是允許緩慢的?或是說,有沒有任何一種關係是就算緩慢也不會被質疑?也不會淡去的呢?
我不知道有沒有,但我知道《大象席地而坐》很近似這樣的關係存在。如果還有機會看大銀幕,真想在最深的夜跟這電影一起昏昏沉沉不用清醒,那一定很美好我想。
有時候心裡的話滿到爆炸才是沉默的原因吧。
留言列表